十年前,
一部由张静初、印小天主演的爱情喜剧《花腰新娘》
让云南石屏叫响全国,
也让所有观众了解了云南彝族支系花腰彝的封建迷信和婚俗习惯。
使得原汁原味的女子舞龙队更是印在脑海里。
舞动的龙头,
在山水间、田野里、房檐上飘动游走。。。
如今,亲临云南红河州的石屏古城,
亲眼目睹一场舞动的盛宴。
那么,你们了解花腰彝吗?
先来科普下大概:
居住在红河州石屏北部包括山区的彝族分为两个支系:
花腰,是云南彝族的一支系又称尼苏人,
花腰并不是这一彝族支系的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
她们被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要知道:
一套精美的花腰彝服饰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上有数十种不同纹式和图案拼凑起来的刺绣,
脑海里回忆着当初电影里的片段,
对应着眼前的女子舞龙,
咦?不应该是在房顶舞龙吗?
印小天当初就是的。
带着疑问,和彝族老乡攀谈得知:
那部电影是在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上拍摄的。
花腰彝,主要分布云南哀唠山一带的高寒山区,
他们的民居,都是土掌房。
原汁原味的花腰舞就是那里的根。
电影《花腰新娘》的大部分镜头,
花腰彝族在节日庆典时有一个奇特的风俗,
就是女子舞龙。
今天是特邀演出,很幸运有此眼福;
蓝天白云下,
绚丽的民族服装舞动着五彩缤纷的龙,
构成一幅完美的民族风画卷。
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
热烈而铿锵的四弦声,
舞姿优美、豪放,
零距离领略了彝族歌舞的铿锵热烈。
穿着花腰的服饰跳烟盒舞,
也让我们傻傻分不清分不清花腰和三道红的区别了。
烟盒舞与海菜腔,是同生共长的姐妹篇。
石屏在宣传彝族风情文化时,
常常将花腰的服饰、花腰调子与三道红的烟盒舞、海菜腔打包在一起,
就是穿着花腰的服饰、唱花腰调,‘冒充’海菜腔”;
一部【花腰新娘】,
让世人了解了花腰彝、
了解了女子舞龙队、
了解了土掌房,
更深切的感受到云南传承的古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