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 Andy Weir 所写的同名小说作品,讲述火星探索计划战神三号的成员在火星执行任务期间,遇上了大风暴,其中一名太空人 Mark Watney(Matt Damon饰演) 遇上了意外而未能登上接驳小艇,结果独自一人留在火星上。Watney要利用火星上仅有的物资和自己的科学知识,去保留自己的性命,直至美国太空总署派出太空船去拯救他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在片长142分钟里面,其实只是不停重复同一个情节,但观众绝对不会觉得沉闷。主角Watney 遇上了意外A,然后想办法解决难关。之后地球的支援人员又遇上另一个意外B,然后再想办法克服难关;Watney再发生另一个意外C,又再想出另一个办法解决难关,如此类推,不断重复类似的情节,但观众仍然会看得非常过瘾。
原因究竟是什么?与《引力边缘》和《星际启示录》有点相似,电影将虚构剧情与大量科学理论融合在一起,对于未曾去过火星和太空的观众来说,如何在火星上求生、未来太空科技等资讯,都是非常新奇的事物。单是观看Watney在火星上种植薯仔、提炼饮用水,就已经很有趣,再加上大量宏伟壮观的火星风景,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在电影开头,Watney从身体里拔出天线碎片,看得观众目定口呆。从这一幕开始,观众已经明白到Watney与《劫后重生》中的Chuck不同,Watney是一名超人。只有最后离开火星那几幕,才最能感受到他的人性。
电影是走轻松喜剧的路线,所以戏中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去描写Watney的内心世界,也没有描写他的家人。他沮丧了一、两天之后,便非常乐观地面对被遗留在火星上的事实,无视孤寂。就算遇上大量的难关,也好像没有低落的情绪,继续毒舌,笑料百出。
其实这个设定,让普通观众难以代入这个角色,只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看这位超人如何求生,这一点其实有点失色。另外,据说原先的片长不只142分钟,现在把非常丰富的内容压缩成142分钟,虽然不闷场,但导致电影的节奏过快,很多情节也交代得不清不楚,有一种走马看花的。再者,电影选择跟随原著小说,走轻松喜剧路线,毫不煽情,几乎把所有剧情放在如何逃生这一点上面,内心戏偏少,导致电影有点单调,缺乏感染力。
最后,电影告诉观众一个信息——科学的必然性与遇然性之间的冲突。自然科学的宗旨是追求万物的常理和必然性,当科学家以为能够掌握到万物的定律和趋势,但往往预测不到世事的偶然性。火星的风暴、太空种植室意外爆炸、火箭爆炸等等的意外在电影里屡见不鲜,人类以为自己的计算已经很准确,準备已经很充足,但往往也会遇上突如其来的意外。由Watney遇上火星风暴开始,直至他被太空船拯救,在过程之中往往都有一些偶然因素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
要克服现代科学的局限性,除了知识之外,运气也扮演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戏中,能够成功拯救Watney返回地球,并非单单靠人类的力量,也需要靠运气。Watney乐观的表现,正好提醒观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乐观的平常心面对难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谋事,至于最终能否达到目的,始终也要交给时运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