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后半段的大场面更是接踵而至:
炸城市,炸球场~·
炸人,炸隧道,炸大桥,炸街道,炸市长,总之能引起震撼的可炸物全炸。不知道“爆炸贝”见到这样的场面会作何感想呢?
蝙蝠车批量生产,招摇过市。
一大群人混战一处,如中世纪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尽管这很容易让我联想起足球流氓群殴,但场面还是很可观的。
猫女身材娇小,骑摩托的姿势很尴尬。
但蝙蝠摩托的优越性能才是看点。
猫女本身除了看上去细的可怕的腰,其实也没啥了。因为总觉得安妮海瑟薇没有女二号好看。
蝙蝠飞车的场景也够炫目的。
总之一句话——很震撼。
然而可能是因为过度的关注了场面,故事细节也有不少瑕疵:比如被挟持后的哥谭市居然没有安排戒严,一众反抗者大街上晃来晃去;女二和蝙蝠侠的一段戏很鸡肋;从井底监狱爬出的秘诀是不用绳子(我这个弱智都提前猜出来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2
观影不应止于此。
联系本系列的前两部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导演批判意识或者批判思考的最终部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诺氏蝙蝠侠”全系列中,哥谭作为一个制度,体 制,社会的象征,一直处在被反派的批评中,集中的表现就是要毁灭之——因为它是负面的。比如在《侠影之谜》中,镜头下的哥谭有这样一面:
犯罪头子对少年维恩这样描述:
小丑是如此评价“哥谭”社会运行的动力和机制:
同时,哥谭也处在正面人物的怀疑之中。在《黑暗骑士》中蝙蝠侠对实现正义的途径和方式,就是一例。
在本集中,“面具”有一段很长的演说,对哥谭(实际是哥谭代表的制度)进行了揭露批判,同时面具还宣读了戈登关于哈维真相的信。彻底的粉碎了大多数人对于正义的信仰。
随后电影用一炮轰开黑门监狱的大门,掀起了影片的最高潮。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场面,难免让人联想起法国大革命最著名的“攻克巴士底狱”。
随后,一段平行蒙太奇勾勒出了“之后”的场景。
最具讽刺意味的一个情节则是“医生”作为审判官的几幕。
3
我相信贯穿于该故事系列的批判态度不仅仅是导演诺兰的叙事策略,其中必定融入了现实的、精神的、哲学的思考。
或许由于某种原因,编剧能做到的就只有批判,还是批判。
没有“面具们”的时候“哥谭”是批判的对象。
有了“面具们”后的“哥谭”,依然是批判的对象。
有没有“蝙蝠侠们”镜头下,故事中的“哥谭”依然混乱。
批判,还是批判,没有解决的方案。
蝙蝠侠还在,多了猫女和罗宾而已。
被拯救的“哥谭”是可以预见的依旧混乱。
所以作者的批判也就仅仅止步于批判,解决问题的办法大概也只有炸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