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50年,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负责人之一王冶秋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不断寻找,从东城找到西城,终于在德胜门外的草丛里找到了那件重要的革命文物,并将其编为0001号,至今摆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
那是一座锈迹斑斑的绞刑架,上面残留的血迹早已干涸,但它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却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就是在这座绞刑架前英勇就义的,时年仅38岁。
我想很多年轻人都在历史课本上听过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但却对这0001号文物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趁着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献礼影片《革命者》就为我们补上了这堂“爱国历史课”。
7月1日上映的《革命者》中,李大钊先生由实力派演员张颂文饰演。
李大钊先生生前留下的唯一影像是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的演讲视频。我们在电影花絮中,看到张颂文在片场反复观看这段珍贵的影像,只为更好地演绎这位革命先烈,从目前发布的预告来看,张颂文确实将李大钊的音容动作还原了十成十。
更触目惊心的是,《革命者》还原拍摄了李大钊就义前的场景。
为了保证还原行刑的细节,张颂文被绳子勒紧喉咙之后反复升降,体验绞刑濒死的感觉。这样敬业的演员,这样真实的镜头场景,实在是让人感慨良多,再次切身感受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时间拨回到1927年4月28日,行刑当天,李大钊没有像往常那样戴着眼镜,而他泰然自若的神情,不仅是对反动军阀最大的蔑视,也代表着共产主义者崇高的气节与视死如归的决心。
李大钊一身长袍,目光坚定,从容不迫地第一个走上绞刑台,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振奋人心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而惨绝人寰的行刑者为了折磨李大钊,绞刑了三次,折磨长达四十分钟之久……难以想象,李大钊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摧残折磨,而他的英勇就义也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至今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砥砺前行。
就如同《革命者》预告中的旁白所说,“为了你们能够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直面黑暗”。
其实在北京陷入白色恐怖之时,李大钊本来有很多次机会离开,中央也曾通知他前往湖北武汉成立中央分局,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守北京,继续发展北方的革命工作。
也正因为此,李大钊被反动军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粗暴地闯进苏联使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不幸被捕。
在狱中的22天里,李大钊被施以电椅、老虎凳、拔指甲、竹签插手指等等残忍酷刑。纵然遭受了身心的巨大折磨,李大钊也只承认自己是马克思学说的崇信者,闭口不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内容。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特别法庭还是不顾社会舆论,判处李大钊等20人绞刑,立即执行。
“舍我一人,而救千万人,虽死无悔”,一代革命先烈为中国共产党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便是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背后的那段有伤疤的历史。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李大钊家中却一贫如洗,度日艰难,甚至李大钊牺牲后,家里仅剩下一块大洋,连一口棺材钱都凑不出来。
其实当时李大钊的收入十分可观,月收入能达到240银元,但在那个400块银元就能买四合院的年代,他却迟迟没有为自己置办房产。不买房不买地,李大钊的薪水都去哪儿了?
事实上,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李大钊便将三分之二的钱奉献给革命事业,剩下的钱还要时常接济困难同学和穷苦的百姓,哪怕是手里没钱时,也会为需要帮助的人写条子,让他们去北大会计室领钱。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是对李大钊辉煌而清贫的一生最好的注解。
李大钊先生虽然牺牲了,但他却化为一盏耀眼的指路明灯,为后辈照亮了百年革命之路。
总有人问道,为什么我们要看《革命者》这样的电影,难道在课堂上了解的历史知识还不够吗?
当然不够,“五四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历史事件并不是考卷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先烈们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是他们用不朽的灵魂为后辈铸造的盛世堡垒。
借着《革命者》,当代青年能够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遥遥相望,感受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力量。
百年之前,身处乱世的你们开天辟地,从混沌中救出一个新中国来;百年之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接过重任,将这份繁荣昌盛继续延续下去。
如今的中国,万家灯火,人才辈出,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站……这家国盛世繁华,正如每一位革命烈士所愿。
不如,趁着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七月一日,我们一起走进影院感受《革命者》,从《革命者》中感受爱国力量,勿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