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小潘丨经典影视赏析
小潘谈情说爱 主编原创
01
两年前开始喜欢上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在更早之前,就一直喜欢台湾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比如杨德昌的《一一》,侯孝贤的《风尘仆仆》;在后来看到一些日本剧情电影后才发现,台湾剧情电影的核心,大都受到日式电影创作风格的影响——温热。
就像温水煮青蛙,你总觉得这无非是日常生活,枯燥而乏味,但共鸣的那一刻总是不经意间勾出你的泪滴。
从《小偷家族》到《无人知晓》,我看完了是枝裕和所有的电影,也正如是枝裕和所说:比起去拍暴风雨来临和暴风雨过后的破败场景,我更乐意去捕捉暴风雨来临前那些微小的细节——这些生活的片段是他更乐意去展现的,所以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更像是在光影里体验自己的生活,共鸣很深。
大概也是年纪增长的缘故,以前总喜欢看打打杀杀的武侠片、充满神奇的科幻片或者脑洞大开的悬疑片。那时候年轻,对艺术的追求总执着于创新;而今才发现,高级的艺术,源于生活,但并不一定高于生活。
《回我的家》是是枝裕和所指导的一部电视剧,我昨晚只看了第一集。男主角依旧是他的老搭档——阿部宽。
说实在话,我挺喜欢阿部宽的,有一种日式男人的深沉与隐忍。这次他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他所擅长的中年男人。就职在一家广告公司,身为中层,却时常被下属所嘲讽;因为对老板溜须拍马,对谈判时时常扮演好好先生,所以被很多同事背地里称之为“软蛋”。
阿部宽所饰演的角色名叫良多,妻子沙江是国内顶级的美食设计师,女儿在读小学,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缺少亲子之间的沟通与相伴,女儿萌江也显得孤僻而难以被家长理解。
其实,亲人之间,本身就各有秘密,难以理解。“哪怕是父子,也是旁人”,这句话是沙江对良多说的。那时候,良多的父亲因脑溢血住进医院,人处于昏迷状态。姐姐与他以及母亲在医院轮番照顾,恰巧良多碰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独自一人到病房探望“父亲”,然后他便私下告诉了母亲和姐姐。
她是谁?母亲一度认为,这是丈夫40岁左右在老家的情人所生之女。因为那个时候,丈夫与一个女人保持着情人关系;
当然,男人以为妻子并不知晓外遇的事情,只不过是妻子并不想因为破坏家庭的完整性而主动揭破这一层丑陋的窗户纸。
如同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里,妻子对男主角外遇的事情早有预料,只是等待着丈夫在外面玩够了,再回归家庭;倘若丈夫没有收心之意,那么妻子也会主动提出离婚。
而在日本,年纪大一点的夫妻之间,大都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上班赚钱,女人在家做家庭主妇,看似是男人更强大,实际上却是男人更多的依赖于女性;
“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亲人之间的矛盾与关系也基本由妻子对付解决,所以丈夫只是专心于工作与赚钱;而相对于既要养孩子做家务,又要处理亲人关系的妻子而言,她的付出其实更多。
所以,很多夫妻离婚以后,男人比起女人而言,更显得孤寂与无所适从,反倒是女人会过得井井有条。
正如良多的父亲昏迷在病床上,妻子却依然周末去参加俳句聚会——比起生病的丈夫,俳句大会显得更为重要。这些看似无情的选择,是因为良多的母亲说:她已经为丈夫流干了泪水。
虽然,那次婚外情良多母亲有所知晓,但是也并非十分清晰。几十年后,儿子良多翻看父亲的私人日记本,母亲也在旁极为好奇,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与乐趣一同翻看。在旁的长女却调侃道:母亲,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母亲却说:如果不乐观一点,又怎么能对待眼前的事情。
02
的确如此,夫妻到头,期间经历过种种,不否认曾有过甜蜜,但是苦难与酸楚更是占据了大多数的光阴。因为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的主旋律大都与坎坷有关。
夫妻一场,到头来也好似形同陌路。这一路走来,彼此之间的伤害,大概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但是,爱情这东西也仿佛早已不存在。所谓白头偕老,大都是靠着责任心和包容心。
年轻人总说:要嫁给爱情。但是,什么是爱情呢?它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当我们以一种不具体的感觉,来维系婚姻的时候,婚姻也往往是不牢固的。
我从不否定,婚姻需要爱情;但是,爱情在步入婚姻之后,要发生变化;会变成亲情或者掺杂着利益、物质其他因素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变化,或许与早起所预料的甜美感情已经判若两者,不再相同。
这个时候,作为成年人应该接受,并想尽办法把这种感情以更好地姿态维系下去。
当然,通过良多对陌生女子的调查发现,这个年轻的漂亮女人,既不是父亲的情人,也不是父亲与情人的孩子,而是其挚友的孩子;他们因为在森林里寻找一种叫库纳的小矮人而结缘,但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一集并未交代。
而在良多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固执的人,也是一个原则的男人,可见良多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可是在母亲与姐姐眼里,良多是很像父亲的,神情、脾气哪怕是对女人的审美都如出一辙。良多极力否认,但却无法逃避这铁一般的事实。
是的,我们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无法逃脱父母爱情给我们的洗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论述中说道:我们的人生底色,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绘好。换而言之,童年的经历,注定影响一生。我们长大后的性格也会因童年的心理遭遇与变化,而定性。
正如良多的同事所说:不知道良多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溜须拍马的好好先生。他刚进公司的前几年并不这样。
或许有两个因素: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中年男人不得不接受的圆滑处世。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而良多的父亲或许也是有如此感受,据母亲回忆,良多父亲大概是在40岁出轨;那么,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典型的中年阶段。男人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想找人倾诉又无处倾诉。
如良多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工作上对上司溜须拍马,与同事假客套;生活上,与妻子偶尔会发生口角,与女儿的沟通处于“不知如何开口”的状态。当然,良多自身也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以及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
倘若父亲过世,母亲住在哪?至于这个问题,他与姐姐一直在争论,虽然母亲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但在这个时候,谁也不想把“累赘”抗在肩上;
因为倘若母亲住进自己家,婆媳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岳母来探望孩子的时间减少,是不是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而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都影响着这个小家庭的稳定以及夫妻关系是否能够和谐发展。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我们人人都羡慕的爱情;可是爱情步入婚姻后,这一切都会变得更为现实。而现实的另一曾含义,则是踏实。没有人可以活在空中阁楼中,而爱情就是我们臆想出来的空中阁楼。即使夫妻之间,也是有秘密的,即使父子之间,也是旁人。
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良多不曾理解自己父亲的另一面,而女儿萌江也对母亲说:你们也不理解我。
她为什么会说家里有一个弟弟?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推到同班男生?为什么不愿意好好说敬语而是不懂礼物?
这些为什么?大概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懂得孩子的想法。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若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走进他的内心;而前提是,他的内心是否向你敞开。
陪伴,是夫妻、亲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成熟的标志就是,我们再不是那个只说漂亮的话,却不为此付诸于行动的孩子了。生活是需要耐心对待的,亲人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用心维护;即使良多的父亲早年间有过外遇,但是事情过去以后,这段婚姻还是往白头偕老的方向走去。
岁月总会冲刷掉很多回忆,淡化了伤痛的感触,却加深了对美好的怀念。一如良多母亲跟其丈夫的同事鞠躬道歉:那些年没少给你添麻烦,做出了一些很出格的事情。
言语之间,虽然没有过往画面的回放,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当妻子发现丈夫背叛以后,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后来的大吵大闹,甚至闹到丈夫的公司,使得局面进入不可收拾的地步。那时候,总以为日子没法过了,一转眼,自己的另一半已经快走完这一辈子了。
03
对于病床上的丈夫和俳句聚会,良多母亲选择了后者——大概我可以理解这种选择。这大半辈子,女人兢兢业业,为丈夫操劳,为孩子操心,为家事费心,还要与第三者展开争斗。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需要,而是被迫迎战以及解决困难。如今丈夫躺在床上,有子女照料,她终于可以去参加自己所喜欢的俳句聚会了。
这看起来残酷的选择,在某些情分上,会让我感触到女人这一辈子的心酸与隐忍。就像出租车司机载良多回乡的路上,说道:这里经常有猴子啊、熊出没什么的,看起来很可怕。其实,我倒觉得,最可怕的,还是人啊。
出租车行驶在平原路上,远处是山峦与森林;村落零零散散的,看不见几个行人。出租车司机说,他只想在这里开一辈子的出租车。是啊,这样的愿望,既简单又奢侈。
就像良多的母亲,有多少次想去参加俳句聚会的念头,却被生活中的种种牵绊而阻拦;而未曾没想到,只有等待丈夫快咽气之前才能如愿以偿。
这愿望,的确是既简单又奢侈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