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刚开始翻开目录,心下一沉,觉得又是鸡汤文,“不要...要...”的语句频繁出现(如果有能力的小伙伴建议买原版)。于是我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看。
人性的弱点,是洞悉他人的弱点以及了解自己的弱点,从中寻求解决之道。
与别人相处——钓鱼思维
有一个钓鱼思维:你要钓到什么样的鱼,就得用到什么样的诱饵。没错,你注意的当然是自身的需要,但除了你自己,可能再没有人感兴趣了。所以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提出它们的需要,并且让它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举个例子:第二天就是吉姆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日子,但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家长本能的反应是把孩子赶到房里,警告他最好乖乖上学,除此以外别无选择。但是这位家长他想到的是:“假如我是孩子,什么东西会吸引到我去学校呢?”于是他和妻子列出许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然后付诸行动。我们都到厨房的大桌子上画手指画,大家画的兴高采烈,果然,没多久吉姆也来凑热闹了,并且要求加入行列。爸爸却说:啊,不可以,你得先到幼儿园去学怎么画才行。
为了激起他更大的兴趣,告诉孩子这些你喜欢的东西幼儿园里都有。第二天。爸爸起了个大早,一下楼便发现吉姆坐在客厅上,“你在这里做什么?”“我等着去上学呀!”
明天你也许有机会要求某人做某事,记住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你自己:我怎样才能让这个人想去做这件事?
与别人相处——让对方开口说”是“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让对方在一开始就说“是,是的”。假如可能的话,最好让你的对方没有机会说“不”
举个例子: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户头,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拒绝填写有些方面的资料。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顾客需要什么。所以我决定一开始就先诱使他回答“是,是的”。于是,我先同意他的观点,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
q:但是,假定你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你所指定的亲人?
a:是的,当然愿意。
q: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届时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致出错或拖延?
a:是的。
年轻人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知道这些资料并非仅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由于一开始就让他回答“是,是的”,这样反而使他忘了原本的问题,而高高兴兴地去做我建议的所有事情。
与别人相处——学会给人“戴高帽”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夫人雇了一个女仆,并告诉她下星期上工。在这时候,李夫人打电话给那女仆以前的女主人,知道她做事很糟糕。当女仆来上工的时候,李夫人却说:,我那天打电话给你以前做事的那家太太,她说你诚实可靠,会照顾孩子,但她说你不整洁,从不将屋子收拾干净。现在我想她是在说谎,你穿得很整洁,人人可以看得出。我打赌你收拾屋子一定同你的人一样整洁干净。你也一定会同我相处得很好。
后来,她们真的相处很好,女仆宁愿多花一小时打扫,也不愿让李夫人希望落空。
同样,如果你告诉自己的孩子,丈夫,或他人,他在某件事上真是愚笨,他对某事没有天赋,或者他做的都错了…那么你就差不多消除了他要作出改进的各种动力。
但如果我们用相反的办法,宽容他人,鼓励他人,使事情好像容易去做,使对方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去做,他对这事有尚未发掘的才干:那他为了要争胜就会终夜练习。
与自己相处——你的想法决定了你
与自己自洽比和别人相处还要难,所以,打败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种状况,而是你对这些状况的想法。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如果改变对与事与人看法,事与人也会对他发生改变。
有个故事: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可是那时候我已经常为很多事情发愁。我常常为我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交完考试卷以后,我常常会半夜里睡不着;咬着我的指甲,怕我没办法考及格;我老是在想我做过的那些事情,布望当初没有这样做;我老是在想我说过的那些话,希望我当时把那些话说得更好。有天早上,我们全班到了科学实验室。老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我们都坐了下来,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那跟他所教的课有什么关系。然后,老师突然站了起来,一掌把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里面大声叫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叫我们所有的人都到水槽边去,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碎的牛奶。“好好地看一看,”他告诉我们,“因为我要你们这一辈子都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一一你们可以看到它都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有办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点思想,先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只注意下一件事。”
所以,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提醒你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情,鼓励你把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