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空难余波》有很多出乎我观影期待的地方。
一开始,我觉得它可能像是去年的《萨利机长》,花上大量的篇幅去再现事故发生的过程。在《萨利机长》里,为了能够给观众真实的感受,制作方甚至还动用了imax摄影机。但《空难余波》仅用了一个15分钟左右的章节交代了这起事故发生的前后。并且在这个名为《雅各》的章节中,影片自始至终都采用空管员的视角,拒绝直观展现事故画面。
接着,我开始以为它是一部像《不可饶恕》那般的电影。在《不可饶恕》里,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退休之后却被人逼到绝境,于是忍无可忍的他痛下杀手。可这《空难余波》,看着看着,调子也不太一样。在交代完空管员和建筑工人两条线之后,影片开始着力描绘两人灾后的生活和心境。
他们的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法排解,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这和电影的片名也一致,aftermath。在平和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们的伤口也在慢慢愈合。
到这里,这部《空难余波》倒是有点像低配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唯一充满违和感的,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每每他出现,你总感觉,这事儿不会就这么结束。绝对不会这么文艺。
果然,在克制了近70分钟之后,施瓦辛格突然暴走,让人目瞪口呆。
这部电影是源自一起真实事件。
2002年,一架俄罗斯的客机与一架波音757货机在德国的乌伯林根上空相撞,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遇难。后来一名遇难乘客的家属维塔利·卡罗耶夫刺死了对此事件负有一定责任的空管员皮特·尼尔森。这起案件在当时轰动一时。施瓦辛格饰演的就是这位家属。
在结尾处,施瓦辛格和空管员沟通失败,失控拿刀刺死了空管员。
阿诺·施瓦辛格为了这部电影,不可以说是不卖力,已经70岁高龄的他,甚至为这部电影“牺牲色相”,大胆的露出自己的屁股。可是,也不得不说,这部《空难余波》并没有给施瓦辛格足够的回报。
老州长想要挖掘人物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电影在基调上就已经把不准方向,一直在铺垫的情感,宽容,最后瞬间被非理性的冲动决堤淹没。在电影里,施瓦辛格饰演的罗曼原本是占据主动的,他可以选择和空管员好好沟通,用更好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正如把空管员地址给他的女作家所说,她希望罗曼把这些信息用在正确的地方。
然而他并没有把它们用在正确的地方。这个角色反而是被一个毛头小孩教训了一顿。小男孩是空管员的儿子。他原本可以杀了他为父报仇,但挣扎许久后他选择放弃。他说,他不是这么被教的。至此,施瓦辛格的努力,反而成为了这位小男孩的垫脚石,让他一步掌控了道德的至高点。
也许,电影在改编真实事件时有许多束缚住手脚的地方,可是单从影迷的角度,还是希望施瓦辛格重回影坛后能够有更好的发挥。毕竟,正经操起老本行到现在,就一部《背水一战》还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