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作为南浔人感觉对上海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自己的省会城市杭州。
小时候,家里最远的客人是“上海亚叔”,亚叔是奶奶年轻时去上海喂乳的孩子。小时候,有个同学他妈妈是上海人,是知青下乡时来的辑里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雪糕是上海光明牌,记得小时候骑过的车是上海永久牌。
很多南浔人老早就知道,“阿拉”是我的意思,“侬”是你的意思。上海很熟,大概是个南浔人都能多少拉扯起点上海关系。如果一竿子打不着,那三竿子肯定行了。
以前以及现在南浔人办大事,比如结婚很多要去趟上海买衣服买金器或拍照啥的,比如找工作就学去上海就是很好的选择,甚至如看重病也习惯于去上海,等等。这其中除了交通方便(比到杭州方便)和上海繁华以及或直接或间接能找到个上海关系人外,南浔人心理上对上海的亲近大概也是重要原因。而上海也有把南浔当作后花园的说法。
上海跟南浔说远不远,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左右。说近也不近,毕竟中间还隔着苏州好几个地区。那么南浔跟上海之间的莫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南浔到上海一直是有水路相通的,或许这是最初的原因吗?可水路通上海的城市何其多也?所以仅凭这水路相通发生不了啥特别关系。
但是当上海开埠,这条起源于安吉流经南浔頔塘的黄浦江水道把辑里湖丝不断运往上海十六铺码头再出口后,南浔跟上海的关系就特殊化了。
《南浔志》说“道光以来,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
上海开埠的最初四年,南浔辑里湖丝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的55%以上,1847年,辑里丝更占据了上海出口丝贸易总量的63.3%。直到1870年为止,从上海出口的丝全部是南浔辑里丝。
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南浔丝商离开南浔来到上海,他们混迹在上海滩的十里洋场,凭借着独特的历史契机,依靠经营辑里湖丝迅速在上海滩发财致富安家置业。
丝商之外还有更多的南浔人也纷纷踏足上海谋生。如进工厂打工,去码头做搬运,到大户人家做佣人做保姆等。
南浔人闯上海是那个时代的必然。而后发生的上海人下南浔却是时代的愕然。
在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下乡运动时,南浔的广大农村比如辑里村联谊村新安村等都是上海知青下乡的接收区之一。有很多上海知青在那时留下爱情留下亲情。村夫叫得出名字的就有好几个。
必然也好,愕然也罢。南浔跟上海之间还真是缘深情浓的。
民间如是,官方亦如此。
2002年,因为在上海徐氏家谱的记录中,翻出来自南浔辑里村的辑里湖丝获得1851年首届世博会金奖的记录,这成为当时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材料,于是打出了“百年世博一丝牵”的口号,而彼时南浔也打出“世博之路南浔起步”的口号。
……
20年来,南浔时刻想着与上海发展更深更多的关系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建,未来南浔将真正融入上海半小时范围圈。这条穿越辑里村的高铁,使辑里村成为南浔融沪的桥头堡。
2022年1月10日,南浔成为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辑里村被政府规划为上海湾,预计接下来上海湾的项目必将是政府最重视的工作之一。
剪不断理还乱。可以说南浔和上海是因丝成缘,是因辑里村的辑里湖丝牵缠起了特殊的关系,辑里村是南浔接轨上海的最早的起点。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辑里村辑里湖丝是南浔古镇兴盛的原因,也或许是未来南浔重振辉煌的文化支撑点。
那么,如何对待辑里村如何对待辑里湖丝就关系到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了。
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