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那篇文章:五四百年,始于科学,终于国学?该怎么用国学升级我们的人生算法,很多朋友看了以后找我交流,很有感触,特别是对近年来国学传播领域的群魔乱舞、装神弄鬼的现象深恶痛绝,觉得这样不仅不能帮助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反而会让更多的人对国学产生误解,更有逆反心理。还有国学传播领域,内容生产乏力,基本没有优质的内容,已经基本完全鸡汤化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每次文化的复兴,类似的过程基本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很多人担心现在的年轻人认识不到国学的价值,我说这个担心更是大可不必。我们认为对国学感兴趣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其实,很多年轻人,包括90后,甚至00后都很喜欢国学,而且,他们出生和成长的阶段,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让孩子从学学习国学,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过了系统的国学教育,又有开阔的视野,他们才会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中坚力量。
关于国学内容鸡汤化的问题,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而且这类的内容很容易被人喜欢和转发,存在即合理,在这个阶段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是并不能停滞不前,不去研究未来的趋势,还在继续用这种方式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方式也会逐渐被淘汰。举个例子,前些年,最热的一些国学类的讲座很流行,题目一般是国学智慧或者例如易经里的中国智慧等等,题目多很大,一般讲座也就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听众听的热血澎湃,对老祖宗们佩服的五体投地,第一批出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国学类内容也基本都是这类的,但是,现在如果你再做这类的内容,表现会比原来差很多,原因就在于受众的学识增长的很快,鉴赏能力提高的也很快,这些东拼西凑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了。
扯的有点远了,话说回来,包括国学鸡汤化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没有心思,也没有定力好好的去读本经典,而学养深厚的科班出身的学者和专业学生又不太懂得如何去传播,这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
很多朋友也经常跟我交流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一本经典就那么难?
第一个问题是文字关,虽然我们的汉字除了简体字取代了繁体字,其他字形方面的变化在汉隶之后基本没有出现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较大的是从前期的甲骨文到金文这个阶段。有些朋友买了很多版本的书,包括各种各样的注释、解读,但是感觉读起来还是很吃力。这里边一是语感的问题,需要多接触,多阅读才能逐步克服;另外一个问题是汉字的字意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有些原来的单字表达的字意,后来用组合词来表达,而且组合词本身的单字有着不小的区别,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这一部分也需要多注意,有了语感和看得稍微多点以后,这个问题其实也基本就迎刃而解了,我说的迎刃而解是你脑子里会有根弦,不会再直接用现在的字意去套原文的本意。
第二个问题是,文化的断层导致我们对国学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这也就是传统上讲为什么要经史合参,如果对历史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读起来难免一头雾水。所以,想真正的读懂经典,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配合。举个小例子,有些朋友说喜欢传统文化,孔夫子都想恢复周礼,那自己一定要办一场纯正的周式的婚礼。我说估计你接受不了,首先周代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这也就是婚最早用昏的原因,再就是现代我们尚红,而周代尚黑,结婚的礼服最好是黑色的,再则结婚的时候不能奏乐,我们现代结婚都喜欢热闹,锣鼓喧天,音响开的人都受不了,而那时候的婚礼不让奏乐的原因则是人家嫁女儿是件悲痛的事,再奏喜悦对女方家里不尊重。其实,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没必要非得复古,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类认知等等的限制。我们可以向往那个时代的精神,但是在生活习惯上大可不必,当然你想也回不去。
第三个问题是,过了文字关,了解了历史,就能读懂经典了吗?对不起,可能绝大部分人到这一步还是读不懂。
读经典,说到底是要把握“文意”背后的意涵、义理、道理。就如程颐(就是程门立雪那个典故里的程颐)所讲的“见意”。袁焕仙(也是厉害的人物,可以自己搜索)说:圣人之学若在字义或事理。十五入学,七十从心,白费功夫矣。
要真正读懂一本经典,袁焕仙对于如何真正读懂《中庸》的真意的表述,其实可以推广到很多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中。袁焕仙说:必须抱持不守一家之言,不倚他人门户。不立自己立场,不落圣贤之臼。不立异以非同,不趋同而舍异的态度。其实意思就是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要实事求是,不标新立异、固执己见。有了这个基础和态度,读经典才能真正的入门。
那入门以后呢?会读书的人“玩索而有得焉”,必须玩索,才能有所得,可以一辈子受益无穷。
朱熹提到过玩索的学习方法,他有一部书《近思录》主要就是讲读书方法的,推荐大家阅读,还有一篇文章,余英时先生的《怎么读中国书》也可以参考。
那什么才是玩索?先来看索,就是探索,寻根问底。玩不是玩游戏,不是娱乐化。古文里的“玩”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其实这里的玩和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反复的温习。这个玩索的就是文义背后的理。
如果没有这一步,即使你把经典里的每个字都认清楚了,还是觉得读不懂,这才是核心的原因。这个理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有着不同的层次,玩索就是要层层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涵,发现背后的理的过程。
《近思录》里有一段谈读《论语》:有读了后全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有些人读了,没任何感觉,有些人读了对其中一两句印象深刻,因为是解开的他心里的困惑,读后觉得豁然开朗,这时候就是开始玩味了,最高的层次,就是读了以后,觉得太好了,太有收获了,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了。
我想,我们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经典就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而真正能帮你读懂的,是你对人生的思考和那些困惑。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这些经典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这些经典或者说这些思考还适用于我们今天吗?老子的时代是牛车土屋,我们现在是汽车洋房,原来是黑灯瞎火,现在是灯火通明,这好像格格不入,这些经典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还真有用吗?中国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人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道理是一样的,从有人类以来,人性没有变,我们依然好德不如好好色,见到好的东西就想得到,碰到危险就会恐惧,见到不公平就是心生气愤,虽然这个“好色”、“好东西”、“危险”一直不停的在变。但是那个“道”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一直不变。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是我们的生存能力反而更低了,我们很多的身体的机能、生存的本能却越来越退化,同样的我们被物欲、物质、自以为是更多的迷惑和沉迷其中,我们对“道”的追求却不如先贤们来的那么直接和容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离“道”更远了。
再额外多说两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读经典的目的不是搞学术研究,不用每个字都搞明白,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坚持搞清楚每一个字固然很好,但是很多人会有严重的挫败感,而且有些字,比如一些古代的用具、礼器、祭器这些知识知道更好,不知道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读经典还是要得意为要。
这就到了广告时间,我们的利好书院就是要帮大家系统的读懂经典,能够快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应用起来。
国产剧尚红书院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尚红书院剧照,尚红书院hdbd高清版,尚红书院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尚红书院》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