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安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娅 Antonina Shu..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又名: 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类型:喜剧片 地区: 语言:俄语 / 德 年份:1966 时长:401分钟 状态:高清
豆瓣精彩点评:人类最后一个极权体制下的超级大国不计血本的制作,商业化潮流未风行时期空前绝后的超级大片,共产主义悲惨又诡异的历史中鲜有的亮点——看完即是胜利。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如果不是某平台邀请我共读,我想自己这辈子都不太可能翻开《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籍。
一来,知道它是本大部头著作,耗费时间太长;二来,想当然地以为这部著作不管内容还是风格,都不符我胃口。一开始,作品中那些俄国人冗长的、对不上阅读习惯的姓名,着实让我感到头疼,为此硬着头皮读下去。
可是,越读到后面,越对张爱玲一句话感同身受。她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评价这部文学名著:“至今我们读它,依然一寸寸都是活的。”
“它不是长篇小说,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纪实。《战争与和平》是作者希望也能够通过一种形式来表达的东西,它现在借以表达的就是这种形式。”
的确如此啊,何必非得把动人的故事界定个真假虚实?品读它就是了。何必非得把世上一些美好的情感进行对错输赢的评判?感受它就够了。
伟大的文学家有两类,一类,在艰难困顿的境遇中留下千古名著;一类,在安然舒适的环境里写出传世佳作。司马迁、曹雪芹属于前者;出生在19世纪中期俄国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便属于后者。
阅读之前,我知道它是一本大部头著作。阅读之后,才知道它原来是如此的卷帙浩繁,风起云涌。《战争与和平》,由列夫·托尔斯泰构思13年之久,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用5年时间持续写作,之后又通过7次易稿,才得以呈现给世界文坛的财富。整部作品共计13万字,大大小小的人物共有五百余人。
读到后来,我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两位隔了千山万水,又在时间上差了一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他们的著作却如此相似——都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一个时代变迁,都是通过四大家族中青年男女的理想与爱情反映人性的灰暗与光辉。
大时代,大家族,大人物,可是,我在恍惚间读出了一点“小”。故事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争辩、在沉思、在担忧、在生病、在思念、在痛苦、在期盼、在离愁别恨,各种各样……阅读似海,时而深深沉入其中,又不知不觉跳出故事,冷眼旁观。
我看他们在字里行间忘情出演,这些处于“低处”的有情人,在虚幻里做戏,他们正面、负面的情感杂上帝看来想必都是无谓,也是可爱可怜的。一切都是很可笑。他们以为整个生活整个世界广袤无边,在造物主眼前,他们其实是一群被装置在小盒子里的小玩偶,在那全情地笑着、哭着、痛着、爱着……
这样读着,这样想着,仿佛真正拥有生命的不是我,而是托翁笔下那些人物。喜欢毛姆对文学价值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借文字为媒介的人生的表现,也是为了消遣。
读书,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在这巨幅画卷上,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有骨有气、有血有肉的人物,还有他们情深意重千回百转的情感。
这些人物,在那样动乱时代下产生的思想升华,比如娜塔莎对真爱的认知、安德烈对死亡的理解、皮埃尔对生活意义的追寻等等,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这些人物思想上的升华、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贾宝玉出家式的觉悟。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阅读的最佳体验又为何?书中有一个小人物,在战场出生入死的间隙,说出这样一句话:生活的本质是爱情。
我想,张爱玲所说的“一寸寸都是活的”,大概就在于此吧。
作者写的虽是“战争”与“和平”,却涵盖了权利与斗争、生存与死亡、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背叛与宽容。由于女性阅读的习惯,我更喜欢细品关于“和平”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更关乎情感与人性中柔美的方面。
战争是动,和平是静。
故事是壳,思想是魂。
平静如水的,恰是孜孜以求的。
看不见的,恰是可以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