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毒品防不胜防,有些外表看似无害,其实不用吸食,只要皮肤接触就会发挥作用。
如同卡通贴纸的第三代毒品“邮票”就是这种。
它属于lsd,一种半人工致幻剂,会让人类大脑信号活跃度提高,扭曲正常的感官等。
无色无味,不易被人发觉却能够引起精神紊乱,生理不适甚至致亡的lsd来源于德国。
今天叔要讲的这部新出的德剧正是与毒品紧密相关。
摇头丸在剧中被简单生动地科普给了观众,其主要成分是mdma。
服用后20分钟见效,大脑释放大量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也许当事人能暂时体验到舒爽畅快的乐趣,达到“天人合一”。
听起来好像是种享受,但只要120毫克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毒品被抵制的原因除了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之外,还有对精神的严重侵蚀。
上瘾,是毒品最为可怕的部分。
当快乐荷尔蒙在刺激之下释放完毕,结果会带来更强烈更难以忍受的空虚与失落。
于是人自然会想再次追求那种极乐,循环往复停不下来,轻易就可以产生依赖。
连奶茶,垃圾食品,肥宅快乐水都戒不掉的普通人,尝试毒品就等于作死。
不过现代社会里饱受抑郁和焦虑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状态下,毒品趁虚而入。
对于迷茫无助,躁动不安的小镇青年,他们更是抵挡不住mdma的诱惑。
有人甘愿掏钱找乐子,有人则看到了商机。
《如何在网上卖迷幻药》
网飞出品的这部剧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被视作德国青年版《绝命毒师》。
一季六集,一集30分钟左右,现已续订第二季。
宅男莫里茨高中在读,现住德国的林赛尔小镇(虚构地名)。
小时候妈妈抛下莫里茨和他的妹妹,跟比爸爸条件更好的男人跑了。
好在交往多年的女友丽莎帮他走出阴影,甜蜜恩爱的两人立志要离开小镇,去到外面的世界。
然而去美国交流一年的丽莎回来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
无比欣喜欢迎女友归来的莫里茨瞬间愁容满面,因为对方突然提出了分手。
莫里茨疑惑不解,犹豫再三后还是私自登陆了丽莎的facebook账号查明原因。
丽莎居然接触了摇头丸,还和一个比莫里茨身材好颜值高的万人迷小哥丹走得很近。
发现是摇头丸把丽莎和丹联系到一起,莫里茨计划在暗中采取一些手段追回女友。
他起初天真的觉得让丹拿不到货,自己抢先买光摇头丸去讨好女友就能重新赢得她的芳心。
按照这个思路,莫里茨壮着胆跑去毒贩那里买下对方的所有存货。
由于钱没带够,他不得已用手机上倒计时报警的页面吓唬毒贩,才带着货安全离开。
以为这事就算完了,毒贩却记仇了。
女友并没有回心转意,莫里茨冲着丹发飙还反被打了。
为了不让自己白忙活一场,身心都很受伤的莫里茨干脆翻身自己当毒贩,决定在网上卖毒品。
莫里茨和好基友莱尼原本打算创建一个专门卖游戏装备的交易平台。
尽管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服务器已经开发得差不多。
擅自挪用项目基金买毒品的莫里茨又先斩后奏地把这个网站弄成卖毒品的“我药网”。
莱尼非但没像莫里茨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反而还兴致高涨。
本来活不到今天的莱尼是自幼患病的残疾人,他始终相信自己随时会死。
趁生命还没到最后一刻,他想干成点事也不枉在人世间走过一遭。
苹果手机的利润率有65%,毒品则有200%!
两人一拍即合,打算借此大赚一笔。有钱之后不管是出去创业,上大学还是谈恋爱就都没问题。
一切商业活动都在暗网中进行,安全的系统防止被追踪。
先前被莫里茨耍了的毒贩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然后还被说服入股了“我药网”。
用户下单的订单保密,包装干净,物流匿名,付款仅支持比特币等加密货币。
毒贩的货是劣质品,加上他被警察抓了,莫里茨又找到了另一个供货商。
出乎莱尼预料的是,随着野心的愈发膨胀,莫里茨越来越铤而走险。
生意大获成功的同时,事态也变得难以收场。
莫里茨肆无忌惮地贩着毒,而他的爸爸恰好就是警察。
打着帮警方破案的旗号,莫里茨索性格式化了毒贩电脑的硬盘,销毁了自己涉毒的证据。
全世界只有200万人用暗网,用互联网的人多达40亿。
想要短时间内赚更多的钱,“我药网”被莫里茨上线到了互联网。
买家反应毒品品类太少,他就又跑去荷兰谈下一笔大单解决了这个问题。
难道这部剧是正儿八经给大家讲述一个非法却励志的创业故事吗?
当然不是。
贩毒作为线索,串联起了这群青年人日常的烦恼和困扰,进而影射出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性格封闭,不被注意的莫里茨总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
诸如“今天做书呆,明天做总裁”;
天才很多都是混蛋,像乔布斯、艾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均不是德才兼备。
看似莫里茨憋着一股奋斗的劲头,实际不过是在反复地在自我安慰。
装作满不在乎的他何尝不想被爱被关心被赞美。
一边嘲笑妹妹太在意别人的点赞,一边却逐条查看买家给出的五星好评,露出满足欣慰的笑容。
被互联网和智能机所包围的z世代能够足不出户地开阔眼界,连接全世界,可又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缺失。
就连最好的朋友之间都会存在距离。
莫里茨发信息给莱尼,思考了片刻还是没有谈论自己的感情问题。
莱尼想告诉莫里茨自己的妈妈可能准备在他死后领养一个孩子替代他。
可终究把打好的大段文字删掉,轻描淡写地发了句“我挺好的”,之后向一个游戏里的陌生女孩袒露了心声。
他们在网路中追寻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觉得自己将大有所为,冷静下来又不禁质疑这一切有何意义。
剧中假借陷入“隐私门”的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出了浅显易懂的真理。
我们是地球上第一批过着双重身份的人 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那个精雕细琢的自己,那个美丽、聪明、机智、时髦的自己。在那背后,是真正的我们。
所以我想问:我们到底是谁?是ins上点赞数最高的那张照片?是在推特上写的段子?在脸书上点赞的内容?是我们网购的物品?还是电池没电之前维持假象的滤镜。这和所谓的‘真实生活’有何区别?我们难道不是一向如此,掩饰这真正的自己吗?
现实也许不可随意编辑、p图和删除,但仍需好好地面对,因为生活在这里。
毒品带来的快感和互联网上的欢腾一样,哪怕使人双脚离地也还是错觉。
剧中植入了访谈的形式增加纪实感,莫里茨面对镜头也是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
但是它背后的真实故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莫里茨的原型是名为maximilian s.的少年,2013年建立了一个网站后就在自己卧室里在线贩毒。
在暗网里运作倒是相对天衣无缝,可在现实生活中犯的小差错最终导致他落网。
他总是在相同的站点寄货,有一次因邮资不对,包裹被打开检查,里面的毒品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2015年,警方蹲点对他实施了抓捕,情急之下少年还冲回房间试图毁掉自己的硬盘,但没能得逞。
警方从他那里缴获了410万欧元的毒资和320公斤的毒品。
少年被判7年,现在还没出狱。当听说网飞要拍自己的故事,他表示很兴奋并向主创交代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虽然是老生常谈,叔最后还是想强调一下,毒品万万碰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