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摄影等方式记录我们的国家和生活。但是在一百年多前,在摄影技术、印刷技术都还处在较为简陋的时候,想要记录并传播人们的所见所闻,我们所能选择的还是书写与绘画。绘画与摄影不同,绘画无法完美的复刻一瞬间的景象。绘画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但在缺少其他记录手段的时候,这种方式仍旧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那些遥远时空景物的最佳方式。
在19世纪中期,东西方开始了剧烈的碰撞,为了更好的了解介绍中国,英国出版了《中华帝国图景》一书。该书由阿罗姆的画作和怀特的文字组成,旨在向当时的西方人介绍他们眼中神秘的大清帝国。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本书精美的画作、详实的文字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异域的大门。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绘画以及文字,同样能够让我们重见那个时代的山川景色人物风貌,而且还可以由外国人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熟悉的国家。由此,《西洋镜: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得以诞生。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重见那些已经逝去的风景人物。山川虽在,但景色早已不是旧事模样,在这些绘画作品完成之后的岁月里,战火、动荡、发展、建设,让那些熟悉的地方不在是熟悉的样子。绘画在此时起到了记录和保存的功能。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一百多年还未曾毁坏消失的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以及毁坏又重修的南京报恩寺塔,这些画作作为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得以见到曾经的世界,为以后的复原修建提供了参照。
但对于这些画作,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画家阿罗姆没有到过中国,他没有亲眼看到过他所绘画的人物以及景色。阿罗姆的创作建立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之上,辅以相关材料的阅读,最终以合理的想象创作而出。但想象有太多的主观意识在里面,所以这些画作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失真性,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人物形象上。在阿罗姆的笔下,人物的外貌带有西方人的痕迹,且面目具有相似性和模糊性。在风景建筑上,阿罗姆的考证和严谨性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写实性,较好的反应了中国当时的风貌。
为图画做出注解的怀特在写作过程中搜集引用了大量的论著材料,但怀特同样没有来过中国,因此部分解读可能并不恰当。然而中华帝国图景成书较早,彼时中国的形象还未在一次次的战败中沦丧,战火不及的地方也依然保留了中国本来的样子。所以本书的注释以及绘画没有我们印象中的贫病灰暗,反而记录了许多美丽的景色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节日、风俗、人物。比如人日,牛日,还有如今不见了的剃头匠。
跳出固有的立场可以看到自身的弱点,对历史的重读可以帮助我们牢记那些血与火所给予的经验和教训。所谓西洋镜,不仅仅是猎奇,它应该是我们反观己身,重读历史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