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5月10日上午,“气象万千·谷劲未来”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矫梅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北群,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参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北新区域内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北新区与南信大深化校地融合,探索将高校气象学科优势和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推动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高标准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因此,中国气象谷应运而生。
中国气象谷位于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占地57.3亩,相当于6、7个足球场的面积。气象谷以建设国家气象产业自主创新和零碳服务示范区为目标,聚力打造“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一中心一基地”的创新生态。(详情见:《投用倒计时!这个“硅谷”来了》)
“中国气象谷是江北新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力抢占的新兴产业领域的聚集地和制高点。”许小峰说。当前,全球气象科技加快发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如何在关键期中取得成功,科教资源、人才积累、政策支持缺一不可。许小峰认为,江北新区在这些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里打造中国气象谷这一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原因。”许小峰说,“中国气象谷的建设发展,既可以满足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现实需要,也会催生气象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我期待,中国气象谷能助力新区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产业创新标杆。”
中国气象谷以“气象”为主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过6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气科学领域学科最全、科技研发能力最强的气象科技类综合高校。今年5月10号适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在这样的日子里,中国气象谷的落成和相关政策的发布,是为学校庆生的“生日礼物”。“我们学校致力于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中国气象谷正是这样融合促进的诠释,其建设发展,我认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科,甚至是中国气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迈向新的征程的关键一步。”李北群说道。
有主业,但多面。中国气象谷将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规划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象谷和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江北新区作为创新策源地,有着雄厚的科研资源、完备的产业政策以及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条,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智能制造领域的独特优势,这些也会融入中国气象谷的建设中去,为气象产业提档升级赋能。
本次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和产业创新政策的发布环节。“产业发展,人才至关重要,我们要集聚气象行业创新创业人才,所以出台政策,对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标志性顶尖人才和团队,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徐韬在介绍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时说道。
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政策详情如下:
向上滑动阅览
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气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次性给予平台建设单位500万元奖励。
对于气象产业独角兽企业,可连续三年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奖励资金,瞪羚企业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奖励资金;给予“灵 雀计划"入库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资金。对于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
对新引进的综合型总部、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研发类功能型总部,按实收资本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10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总部企业次年可 给予合计不超过20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总部企业,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企业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基金。
对纳入新区拟挂牌上市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在国内三大证券交易所及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分阶段给予合计500万元奖励;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或创新层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0万元;对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注册地和纳税登记地迁入新区的外地上市公司,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
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升规"奖励和20万元"稳规”激励。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的"批零住餐"企业,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对首次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含异地迁入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其中通过复审的高企可按项目化方式给予10万元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单个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经费支持。
对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标志性顶尖人才(团队),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领军科技人才,给予最高450万元项目资助,并提供3年100平方米创业场所免租支持或给予租金补贴;新引进的人才最高可享受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10000元/月的租赁补贴。对企业在新区培养入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的人才(团队) , 最高给予100万元配套资助。
对由全国性的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民营经济百强企业(上年度排名)等机构或企业举办的专业会议,可一次性给予举办单位10万元的扶持;对在新区举办纳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 (icca) 统计范围的会议,可给予30万元奖励;对新区注册的企业在新区举办的展会项目取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 认证的,可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会为气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共引、平台共用、数据共享受、模式支撑、校园开放的“信大支撑”,融合共建气象谷,汇聚产业新动能。
此前,中国气象谷已引进多个产业项目。南京屹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章振在谈及入驻气象谷后的感受时说:“我们公司主要聚焦激光雷达,为航空业提供全天时、全天候和多维度的气象安全服务。由于公司主营方向和中国气象谷的产业定位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这里。在来到这里后,园区为企业在自主研发生产和气象服务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让我们感到安心又振奋。”
除此之外,在大会现场,各界代表还讲述了对中国气象谷和气象产业发展的期待,其中作为校友代表的富景天策集团总经理张勇,希望中国气象谷能为气象科技的应用、服务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也希望各位从事气象科技产业的企业家校友,能在中国气象谷创新创业,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他说。
不难想象,随着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和产业创新政策的加速落地,中国气象谷将围绕从前端计算到后端服务、从设备研发到市场拓展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发展,达成政产学研用融合贯通。
素材来源 | 智能制造产业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图文 | 顾杨乐
发布 | 郑好
审核 | 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