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宁镜诚
1974年国庆节,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内,周恩来脸色苍白望着众人,眼中尽是不舍。
这是周恩来病重休养数月后,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国歌奏罢,周总理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致祝酒词:“我们向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给予我们的支持。”
或许是很久未曾公开演讲,周恩来的声音竟有些发颤。最后,他举杯说道:“请大家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干杯!”
即便周恩来的声音如往常般洪亮,但人群中仍有一人,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日渐消瘦的周总理,眼神中写满关切。
她就是曾多次受到周总理接见的粤剧演员(kuàng)邝健廉(艺名红线女)。
彼时周恩来身患重病,邝健廉知道,今后再能见到周总理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周恩来致词刚结束,她便拉着身边的京剧演员杨春霞说:“走,春霞,咱们给周总理敬酒去!”
杨春霞听罢,起初有些胆怯,毕竟坐在周总理旁边的是西哈努克亲王,她担心自己不够格。可转念又一想,既然有前辈牵头,自己还怕些什么。
打定主意后,杨春霞和红线女便朝着周总理的宴会桌走去。
画面另外一端,身着深色中山装的周恩来相比以往消瘦许多。他的面容有些苍白,但言谈举止仍是温和儒雅,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周总理看杨春霞二人正朝自己走来,便慢慢伏案起身,向她们举杯致意。
红线女走到周总理近前,关切地说:“周总理,我们非常惦念您的身体。”
周总理点点头,对她说:“我也很惦记你们。”
一旁的杨春霞此时心里有好多话想和周总理说,可当时她脑袋一发懵,只说了一句:“周总理,我们太想念您了!”
话音未落,杨春霞的泪水夺眶而出。
因为杨春霞太激动,所以周总理后来和她们说的话,杨春霞竟然一句都没有记住,这让她感到非常遗憾。
简短的交谈结束后,周恩来和二人碰杯,双方一饮而尽。
一旁的摄影师杜修贤见此情景,手中一按快门,将这幅感人的画面记录了下来。
我们先按下红线女不表,单说杨春霞。其实,杨春霞和周总理也是旧相识,两人早在此次人民大会堂见面之前,就已经认识。
可以说,周总理改变了杨春霞的一生,所以后者对周恩来极其敬重。纵观杨春霞的一生,说来颇为传奇。
1943年,杨春霞出生于上海一户普通职工的家庭。
11年后,杨春霞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即后来的上海戏曲学校,主修旦角。
如果她学得一直是昆曲,想必今后的人生会是另外一副模样。可命运在1959年,偏偏选中了杨春霞。
那一年,戏曲学校开始重点培养京剧后备人才,刚满16岁的杨春霞因为形象气质出众加上有很强的戏曲功底,所以被选调去改学京剧,师从言慧珠和杨畹农。
两年后,杨春霞顺利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上海青年京剧团当演员。那年年底,她跟随言慧珠等人飞赴香港演出,充当《白蛇传》和《杨门女将》的主演。
因为杨春霞年纪轻轻便唱功了得,加上她扮相俊美,观众缘很好,所以一经亮相就引起巨大轰动。
值得一提的是,杨春霞在赶赴香港演出前曾多次彩排。在此期间,周恩来和陈毅就观看过她的演出,杨春霞出色的艺术修养和唱功给周恩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为后来周总理亲点她出演《杜鹃山》里的柯湘一角,埋下伏笔。
1964年,年仅21岁的杨春霞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意、法等国,主演《拾玉镯》。通过多次出国演出,杨春霞积攒了大量舞台经验,这也让她的表演变得不再青涩,蜕变的愈发成熟。
回国后,杨春霞所在的剧团开始排演京剧现代戏《飒爽英姿》。作为主角的杨春霞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不仅研读了很多反映海防前线生活的书籍,还深入到海岸线上,和当地女兵一起生活,共同劳动,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主角的内心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剧演出后,立即受到北京和上海等地观众的追捧。不少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对其评价颇高。
1971年,正在《海港》剧组排演的杨春霞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她坐飞机去北京。
直到下飞机之后,杨春霞才知道,自己被周总理选中,饰演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里柯湘一角。
游击队党代表柯湘是《杜鹃山》的灵魂人物,选角时,中央反复斟酌,最终周总理提议由杨春霞来饰演柯湘。原因无他,多年前,周总理曾看过杨春霞的演出,他认为后者气质出众,唱功了得,无疑是饰演柯湘的不二人选。
只见调令中这样写道:调杨春霞进入刚筹建不久的《杜鹃山》剧组,并且主演女一号“党代表柯湘”。
看着调令中的每一个字,杨春霞既兴奋又感动。她明白,这是周总理对自己的信任,也是祖国对自己的期望。
打定主意后,杨春霞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部戏演好。
万事开头难。杨春霞刚进剧组,就遇到了麻烦。
首先是她的普通话不过关。因为杨春霞是上海人,加上工作单位也在上海,所以她习惯了说上海话,这就导致她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其次是形象和“柯湘”有些差距。杨春霞平日里饰演的多是古代佳人,但此次她要饰演一位能文能武的共产党员,这就要求她必须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最后是台词过多,加上戏中夹杂了不少武生的武打动作,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但杨春霞心里攒足了劲,逐一克服了困难:
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就和播音员多学习,观察他们的发音和说话技巧,一遍遍地纠正自己的口音;和柯湘的形象有差距,那就仔细研究剧中人物的出身和革命经历,让自己和人物的思想尽快融合;台词过多,那就每天苦练台词,把自己的部分背得滚瓜烂熟……
多年之后,杨春霞回忆这段经历时不禁感慨:“一年365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在排练场。”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前,杨春霞还跟随梅兰芳大师学习了一段时间,这让她在专业上更精进了一步。对于梅兰芳的表演,杨春霞赞不绝口:“他的动作跟我们好像一样,但是又不一样。我们做的动作都是老师教的,一招一式都做到家。而他是在演人物不是在走动作,我觉得梅先生演戏像画画一样,像写意那种,就是完全是走内在的一种神似。”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这两年时间里,杨春霞每天泡在排练场上,几乎把全部地精力都放在打磨这部戏上。
正式演出前,周恩来等人已经观看过很多次,他们又反复征求了文艺工作者的意见,并将众人的感受反馈给了剧组。经过不知多少遍的修改后,《杜鹃山》终于排练成功。
1973年5月23日,京西宾馆礼堂内,《杜鹃山》首次公演便引发轰动。
因为观众的热情极高,第二年,该剧便被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巡回放映。不仅是老百姓爱看,周总理也和文化部门将《杜鹃山》定为招待外国贵宾的保留剧目。
《杜鹃山》播出后,“柯湘头”一时间成为全国的潮流发型。很多人看了一遍还不过瘾,于是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杜鹃山》作为杨春霞的成名作,不仅帮助她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更对她的艺术生涯影响巨大。每当回想起那段经历,她不禁感慨:“没有那个阶段,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暗自努力的人儿,阳光终会照进他们的人生。
1974年6月25日,周恩来和叶剑英看过电影版的《杜鹃山》后,对杨春霞的表演很是欣赏。周恩来说:“从戏到演员都有很大变化。这戏很好,很值得看。杨春霞有很大变化,很不容易。”
叶剑英点点头,说道:“面貌大变。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戏,从内容到艺术都好。”
那年国庆节,恰逢新中国成立25周年,周总理是否会出席国庆节招待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照理说,从1949年以来,每年的国庆招待会,几乎都是周恩来主持,这也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但是当时,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刚刚做完第二次手术,身体尚未恢复,连正常走路都很是困难。所以,众人始终记挂着周总理。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肯定不赞成周恩来出席此次招待会,因为这显然不利于周总理身体的恢复。可医生向周恩来表达了意见之后,当即遭到了后者的拒绝。
那时的周恩来明白,与其说这是一次招待会,不如说这是自己和老友们的最后告别。
医疗组见周总理主意已定,只好给出3个建议:
第一、周总理出席招待会,稍微露一面即可,尽量少说话,待一阵就走;
第二、如果非要讲话,那就只讲前几句,后面的内容让别人看着稿子代念;
第三、不管是自己讲还是别人代讲,都要保证提前退席。
拟定建议后,医疗组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看罢建议,周恩来点点头说:“感谢你们的好心关怀。”
国庆招待会当晚,周恩来如往年一般,提前来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
细心的群众早就发现,周总理的面色苍白,相比以往憔悴了许多。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赶来通知周总理:招待会开始了。几乎是同一时间,宴会厅里想起了熟悉的音乐。
周恩来站起身,在邓小平等人的陪同下,走近宴会厅。
坐在前排的中外宾客眼见周总理来了,都纷纷涌到周恩来近前,激动地同他握手。不少坐在后排的观众被人群挡住了视线,心里一急,干脆站在椅子上,边流泪边呼喊着:“周总理!周总理!”
那一时刻,无论是国人还是外交使团,大家都想一睹周总理的风采。过了好久,周恩来再三示意,现场才渐渐平静下来。
唱完国歌之后,周总理致祝酒词。短短10分钟的致词,竟被掌声打断了十多次,由此可见周恩来威望之高。
在场人员听到周总理亲切的声音都很激动,除了医护人员和跟随在周恩来身旁的警卫员。大家知道,周总理是强撑着病体和大家道别。
就这样,周恩来一口气从头讲到尾,并再次将现场的气氛推至高潮。
后来,就出现了杨春霞和红线女向周总理敬酒的画面。摄影师杜修贤用照相机将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杨春霞并不知道自己和周恩来的这幅合影。直到1993年,她在翻看《中华儿女》杂志时,无意看到了这张合影。那天晚上,她激动得一夜未眠。
几经周折后,她终于找到杜修贤,将这张照片重新放大冲洗后,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
对于杨春霞而言,那不仅是自己的“高光时刻”,又未曾不是命运给自己的意外之喜。
镜头回到1974年国庆招待会现场。祝酒结束后,周恩来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没有入席就坐,而是充满歉意地同众人握手告别,准备提前退场。
大家见周总理要走,纷纷簇拥过来和他握手。周恩来身前的人越聚越多,逐渐挡住了他的去路。
周总理的工作人员见此情形,不得不低声劝道:“对不起,医生再三叮咛,不能让周总理过分劳累。本来是不允许他讲话的,他不仅讲了,而且从头到尾都讲,这样周总理的身体吃不消呀!希望大家谅解……让周总理先退场……”
众人听完先是一愣,紧接着纷纷停下了脚步,让出一条路来,就这样不舍地看着周总理逐渐远去……
周恩来从宴会厅回到北京厅后,已经十分劳累。医生见此情形,心疼地劝道:“周总理,我们赶快回医院去吧!”
周恩来听罢点点头,站起身准备离开。
他走了几步,好像又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旋即从北京厅来到东大厅。这是他主持工作时常来的地方,他舍不得这里。
大厅的工作人员见周总理来了,兴奋地围拢过来,纷纷向周恩来问好。
周恩来看着众人,眼神在每个人脸上停顿了几秒,突然关切地问道:“小靳怎么没来?很久没见她了。”
原来,小靳是大厅的服务员,从十几岁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可以说,周恩来是看着她长大的。所以,周恩来没有看到她,便打听她的消息。
众人见周总理问起小靳,连忙给她打电话:“小靳,你快来,周总理来了,他打听你了,要见你。”
不一会,小靳赶来过来。周总理见她大着肚子,要做母亲了,于是高兴地迎上去说:“好久没见你了,你要注意身体啊!”
小靳看着眼前消瘦的周恩来,心里一疼,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不要哭嘛!”周恩来拉着她的手安慰道,“不要哭,哭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好的。”
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始终能记住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人民心中也永远装着周总理。
就这样,周恩来结束了此次国庆招待会的活动,离开了人民大会堂。
不久之后,杨春霞再次随队访问阿尔及利亚,她的演出在当地反响热烈。归国后,她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了《依依情深》一文,并刊登在1974年12月15日的《光明日报》上。
邓颖超看到杨春霞的文章后,便念给周恩来听。周恩来听完,夸赞杨春霞的文章写得不错,有进步。
197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杨春霞从邓颖超口中得知周总理对《依依情深》的评价后,一度哽咽难言。
身患重病的周总理,此时仍然关心着她,这又怎能不令杨春霞感动?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享年78岁。
噩耗传来,杨春霞痛苦万分。悲痛之余,她组织《杜鹃山》剧组为周总理举行了追悼会,以寄哀思。
此后,杨春霞一直活跃在舞台之上,并先后出演了《白蛇传》、《凤还巢》、《状元媒》、《霸王别姬》等传统剧目。值得一提的是,每逢演出,杨春霞都会唱一段《杜鹃山》中的经典唱段。
这既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也是对周总理的一种怀念。
鲜为人知的是,杨春霞后来还出演了1986版《西游记》中的“白骨精”一角,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笔者也不会将电视剧中那个让人咬牙切齿的反面形象和杨春霞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角色的把控之深,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其实,一开始杨洁导演邀请杨春霞出演白骨精时,后者并不愿意,因为她更钟意剧中的“女儿国国王”一角,但杨洁主意已定,杨春霞只好作罢。
多年之后,杨洁导演在“西游记二十年再聚首”特别节目中评价杨春霞说:“杨春霞在《三打白骨精》那几集演出的气氛十分到位,不怒自威。尽管她身后仅仅带着一个狐精妖怪,但她一个人的演出气场却使整个白骨洞仿佛拥有千军万马。”
杨春霞演技之精湛,可见一斑。
1988年,杨春霞获得第六届戏剧梅花奖。之后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步入晚年后,杨春霞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戏曲传承这件大事上。
2019年,早已76岁高龄的她接受央视的采访,虽满头银发,但气质出众,淡雅从容。节目最后,她感慨道:“我觉得我们到这个年龄,最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所学到的、所得到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这些艺术瑰宝教下去。只有这样,京剧事业才能越来越发扬光大。”
我想,这也是周总理希望看到的。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