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再次看到崔派名家张晓霞老师的作品,她已经改名为张潇硖了。如此生癖的一个名字,让我总觉得这其中包含着张老师的某些不可言说的世道沧桑。
再次看到张晓霞老师,已经是年过花甲,六十多岁的老艺人包着大头率领着自己的一帮学生弟子彩唱《桃花庵》。当年的风采卓越,变成了眼前身体略微臃肿,举动稍有迟缓的老人,那一刻,足以让人动容。
记忆里的张晓霞,是《桃花庵》里的陈妙善,《寻儿记》里的周夫人,《秦香莲后传》里的皇姑,《三娘教子》里的三娘,《下河东》里的罗氏……那是一串美丽的艺术形象。我是听着安阳团二张合作的辉煌长大的一代,在童年里,我对二张之外的崔派了解甚少,甚至也不懂门派,只知道这两个演员经常听到,都是唱得很好的演员。长大后,才渐渐知道了常陈崔马阎等艺术流派,但也许是早已融入了我的记忆,那些熟悉的艺术形象,熟悉的唱腔,每每让我这个身在异乡的人回想。而今她们都已退休,成为老人,但谁也不肯停下艺术传承的脚步,张宝英老师四处收徒传艺,随弟子的演出团队四处奔波。张晓霞老师也成立了安阳市兰馨豫剧团,率领着自己的一帮弟子奔波各地演出。她们都可以安详天年的,但为了艺术,为了崔派,她们都在忘我的努力着。
崔派四大青衣里个人最爱二张,也许这得意于二张合作的《桃花庵》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地位。张晓霞与师姐张宝英一样,先闺门旦后青衣,也是从陈妙善这个角色开始的。她的窦氏之前仅听过“站门楼”那一折子,清唱或彩唱,但感觉上不如张宝英来的好。这次来欧安乐龄有戏演出《桃花庵》,是我第一次看到张晓霞饰演窦氏的桃花庵。晚年的张晓霞神情颇有崔兰田大师舞台上的味道,举手投足之间颇有感觉。而且张晓霞的崔派韵味越发浓厚了,青年时那种激越淡了下来,青衣的沉稳大气、内敛清和出来了。但也看得出来,张老有些力不从心了,一些唱腔原本可以更出彩些,但明显气力不够了。但身眼手法步却是非常到位。但颇有遗憾的是,这一台配戏的徒弟有些跳戏,对角色的把握不够,陈妙善只能说部分唱腔有了味道,但身上没戏,不协调。只有苏夫人是个有台缘儿的,表现非常不错。苏坤的那个演员扮相很干净,嗓子也可以。观张晓霞这版《桃花庵》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那么好的一个角儿,却总感觉传承上跟不上。我想张老师办这个团,也是有一种时不我与的情怀在内吧。自己的一身艺术要传下去,这一帮弟子显然还没有接过来,她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将自己所体悟的崔派艺术传承下去。张老师的这些弟子年龄都与张晓霞本人差不多,甚至还大,而且多是些戏迷,没有专业演员。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年轻演员都看不到张晓霞的光辉。
还是那句话,当下拜师都是靠大树好乘凉,拜名师希求的是自己水涨船高,而不是随师学艺。崔派传承上也是这样。有张宝英老师这样一棵大树,当代豫剧十大名旦榜首、国家非遗传承人等等,加上张老师自己本身货真价实的艺术修养,成为崔派领军的大旗。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前后),张宝英老师一下子收了24名弟子,她们有博士后,有硕士生,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各个豫剧团的主演和优秀青年演员。没有哪位老师看到优秀的苗子不喜欢的,张宝英同样也怀着一颗传承的心在传播崔派艺术。记得曾有一个采访,张宝英老师就说到当下拜师不学艺的现象,更直言自己收了那么多弟子,满意的却没有一个,达到自己要求的却凤毛麟角。好的苗子太难得了。但与张晓霞、郭惠兰等其他崔派弟子相比,张宝英门下还是群英荟萃。郭惠兰前两年赢得了枫叶奖,可结果呢,依然未见有什么实质性的传承,也未听闻哪位青年才俊拜倒她的门下学艺。张晓霞也只有几个与自己年岁相当的戏迷票友跟随左右。一边肥,一边瘦,但就崔派艺术而言,不能只有张宝英老师,也不会只有张宝英老师。每一个人在学艺的过程中都有所侧重的,都是在根据自己的条件在学艺修炼。郭张也自有她本身的好,长期跟随大师身边,对大师的体悟不见得就比张宝英少。希望年轻演员还是务实的好,别都去找大树乘凉去了,别忘了中国有句老话——宁做鸡头,不为凤尾。也许换棵树,你所享受的清凉更多,所汲取的营养更丰。
愿所有奔波在传承道路上的老艺人们都身体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