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集团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它的前身是由东北野战军,也就是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和第四十五军合并而成,而后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后改成第54集团军。
这支部队在解放军有番号的七十个军中可谓是声名在外,可以说是打满全场,英雄辈出。
在新中国历次的边境自卫反击战,平叛作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这是部队出来的各类英雄豪杰,将校军官可谓是名满天下。
王英洲将军在其中不算是最有名的,但也至少是非常传奇的,他从这个人才辈出的军的副团长,一次连升三级,直接提为副军长,确是解放军中极为罕见的一次超级提拔,甚至可以说是在这个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他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王英洲
1975年,时任54军160师478团副团长的王英洲,突然接到一个命令。
这是一个任职命令,提拔的任职命令,而且是连升三级的提拔命令。
收到命令的王英洲懵了,是不是搞错了?这是王英洲脑袋里蹦出的第1个想法。
尽管心有惊喜,尽管心存不安,尽管心怀疑虑,他还是拿着命令到军部报到去了。
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英洲只是当时干部年轻化政策的一个受益者。
在世人的眼中,大多数人都以为干部年轻化政策是党中央在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政策,而实际上,党中央在60年代就提出来了。
后来,经历过动荡的老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干部岗位,但是已经耽误10年时光的他们大多已经年过花甲,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了,领导干部面临断层的危险,迫切需要大力培养大量年轻同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大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非常着急,他们都把大力培养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当成当务之急。
在邓小平同志那篇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他急切地提出倡议,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退休,把年轻干部提到领导岗位上来。
而在军队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军队数量规模一度达到顶峰,有500多万人,这时候军队消肿消疲,提拔年轻领导干部成为邓小平整顿军队事务的一个重要抓手。
于是党委班子中老中青三结合,开始在军队中慢慢地推行开来。
王英洲成为这个形势下的一个幸运儿,他连跨三级,从一个团职干部变成了军职领导,从正当其时的团级班子到了老中青三结合后的军职领导班子的最年轻的成员。
可能很多人觉得连提三级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事情,这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可实际上天上掉馅饼砸中的也不是任何的某一个人。
一个野战军有好几万人,其中的团级干部零零总总将近百个。
在这一个功勋卓著,能人辈出的英雄单位,要想脱颖而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有几把刷子是做不到的。
王英洲的实力体现了这一点,他完全是靠自身的能力素质胜出。
出生于抗战中期,1939年的王英洲是河南叶县人,他1956年12月参军,一入伍就在54军,从战士干起一直到副军长,这30年间,他随着部队参加了几乎所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的历次战争。
入伍后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一直守卫在朝鲜的东海岸,直到1958年,全部志愿军撤退回国。
1960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的时候,他已经是130师7连的侦察班长。
在西藏洛隆县的那次剿匪战斗中,他们侦察连被1000多号叛匪包围在洛隆的一座寺庙中。
这时候情况万分危急,他们被叛匪断水断粮。
面对人数占据巨大优势的叛匪,王英洲等缺粮少弹的解放军依靠地理优势不断坚守,时而出击,采取灵活机变的战术,忍饥挨饿坚守了7天7夜,打退了敌军的几十次进攻,最后等到了增援部队,在解放军里应外合下,这1000多个叛军被干净彻底的消灭。
王英洲在这次战斗中表现抢眼,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领导眼中的一个好苗子。
这次战斗也成为王英洲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他在战斗中体会到了战斗的快乐和自己的内在使命。
于是,他向领导请求从负责侦查的师部侦查连调到一线作战连队。
他要尽量贴近战场,贴近实战,在战斗中历练,在战斗中成长。
他的机会也很快就到了。
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激烈的边境冲突,王英洲所在的第130师很快到了中印边境西线的瓦弄战场。
在一次对战印军的激烈的战斗中,王英洲所在连队副连长和所在排的两任排长都先后牺牲了,连长于是指定时任班长的王英洲担任3排代理排长。
王英洲率领他的突击排冲锋在前,他们成功地引领整个大部队把两个营的印军分割,并把印军成功打垮。
溃败的印军狼奔突突,慌不择路逃入密林,王英洲率领他的小部队紧随追击,几天几夜间,他们带的随身口粮也全部吃光,但是王英洲还是坚决不放弃,他带领战士们吃野草树根充饥,最后,直到把这伙敌军全部消灭才鸣金收兵。
这一站,王英洲又打出了自己的威风,他所在连队毙伤敌军有300多人,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并在不久以后顺利提干,成为了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名基层排长。
2年后,王英洲已经成为了连长。
在这个位置上,不足25岁的他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转折。
1964年11月,担任连长的王英洲组织了班战术实弹进攻演习。
任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危险就在身边,在演习时,他身边的一名机枪手不小心引燃了一个炸药包,面对吱吱冒烟的炸药包,机枪手吓的不知所措。
王英洲在万分紧急的关头,毫不犹豫,一手抓住机枪手往自己身后扔,一手抓住炸药包往外扔,轰隆一声,炸药包在不远处爆炸了,机枪手安然无事,而王英洲却轰然倒地,他负伤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右手掌。
虽然他成为了54军的英雄,但他却要失去一些东西。
这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这对于一个一心想上战场立功的军人而说,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啊,这意味着王英洲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部队,脱下他钟爱的军装,回到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是王英洲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于是,二等甲级残疾军人王英洲开始行动了。
他在手术后第六天就忍受痛苦开始进行恢复训练,他要用行动向身边的人,向上级领导证明,他不是一个废物,他要和其他正常的战友一样,能够胜任工作和生活。
事实证明,他真的做到了,几个月以后他不仅能够生活完全自理,而且和其他战友一样,可以背枪训练打仗。
与此同时,他积极向各级领导反映和申诉,最后在他的坚决请求下,第130师党委做出了一个特别决定,他们同意了王英洲的留队请求,从此,这个独臂军人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军旅人生。
王英洲参加过数次实战,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坚强,还在战场立过战功,这表明他的军事素质过硬。
王英洲在危急关头勇救战友,他的政治品性、人格修养、忠诚勇毅都得到了实际的生死检验,这表明他的政治素质过硬。
这样一个军政双优的年轻人才成为领导喜欢的对象也不足为奇,因为是他的素质能力奠定了他提升的最根本的基础。
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体,是非常注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的,提拔任用英雄模范既是培养干部的一个路径,也是发挥典型榜样作用的一个窗口。
从实际情况看,军队培养出来的和宣传出来的英雄模范,只要不是自己出事的,一般都会得到重用。
王英洲舍己救人后,他成为了54军的英雄。
他的事迹被各大报刊广泛报道,成为了宣传媒体和上级领导眼中的红人,成为了广大年轻人心中自强不息和舍己救人的典范。
按照军队培养英模的路子,王英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54军的标兵,这样一个好苗子,组织上必须加大培养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尽量让这个英雄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支部队的代表。
于是,王英洲理所当然地在54军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茁壮成长。
此后,他历任副营长、营长、副团长,从1964年到1975年的十一年间,他升了三级,应该说是这种晋升速度并不快,并且是一级一级的提升,可谓是扎扎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礅好苗,
这个苗墩的时间够长,基础打得够实,于是,他在 1975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特殊的形势任务下,在军队英模培塑路径中,顺利地脱颖而出,连升三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事情的发生是综合了多种因素、多类情况的产物,尤其是在提拔任用这种事关所有人利益的事情上,无数微小因素都可能促成或消毁一件事情的发生。
王英洲提拔成功,是54军党委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做出的正确决择,而其中,军队英雄模范培养的路径意识,对英雄模范的保护使用意识,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英洲成为54军副军长以后,并不是躺在英雄薄上睡大觉,相反,他感到了个人成长上的危机。
实际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一个团级副职,也就是一个中层的战术指挥员,一下子跃升成为一个指挥数万人的战略指挥员,这种思维层次、战略视野上的不同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弥补的。
于是,王英洲开始奋发了,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始拼命的学习,他积极的向身边的各类领导和下属学习,这个时年36岁的副军长,面对比自己大很多的下属不耻下问。
尤其是时任军长韩怀智是王英洲当新兵时的师参谋长,而属下的几位师长也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前辈,王英洲虚心请教,很快地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面对这个被自己选中的年轻副军长,韩怀智军长越来越欣赏,他决心把这个年轻人尽快地培养起来。
韩怀智
韩怀智军长大会小会都让王英洲发言,培养他的演说能力和讲话水平,军里有什么重大活动,都让王英洲参加,培养他的领导能力和水平。
于是,王英洲肩上挑了越来越多的担子,这是54军党委的信任,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爱。
为了培养王英洲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韩怀智军长在演习时,都让王英洲出任演习总指挥,让他部署部队、指挥作战,并大胆地鼓励他,毫不隐瞒地帮助指导他,使得王英洲在副军长的岗位上很快成长起来,并真正胜任了这个岗位。
而更为可贵的是,已成为军职干部的王英洲不骄傲,更不忘本,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来路,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往基层跑,体验基层官兵的冷暖,心怀基层官兵的情谊。
在第54军参加的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王英洲并不是安然地坐镇在指挥部,而是能够放下副军长的身份,主动向军长、向军党委申请到第一线指挥作战,参加作战。
一次,某友邻部队穿插时受阻,请求54军火速支援,而前去支援的部队先头汽车被敌人袭击堵住,部队在越南那样糟糕的地形下无法前行,部队受阻,军长韩怀智听到消息后十分不快,要求副参谋长尽快前去现场指挥。
王英洲得知后,再一次向军长请求出征,得到军长同意后,王英洲及时出动,到达部队后,合理安排侦察分队、运输分队和作战分队的战略战术,同越军交火后,顺利完成任务,
在越南战场,王英洲还运输伤员、协助160师师长张志信现场指挥,打出了54军的威名。
事后,作为到作战一线的最高指挥官,王英洲拒绝了给自己记功的建议,他说,这次战争,54军涌现的英雄模范太多了,要记功也轮不上我,还是给战士们吧。
他把全部的心思和感情都给了一线,给了基层官兵。
青山无言,大爱无声,但54军官兵都记得王英洲的情。
事实证明,王英洲成为老中青三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施行的一个典范。
1985年,王英洲离开了他工作生活三十年的老部队第五十四军,调到了河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
1988年,在中国军队的新一次大授衔中,时年49岁的王英洲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以后的第一个独臂将军。
1996年6月,王英洲成为了河南省军区政委,成为一名正军职军官,此时,距他将要离开的心爱的军队也只有三年时间,1999年,他在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的任上退休。
从1975年到1996年,王英洲在副军职的岗位上奋斗了二十一年,这个长度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和他的跨三级提拔一样,令人意想不到。
而不论是提升的快,还是提升的慢,王英洲这个英雄模范的行为都没有偏离组织的期望和官兵的信任。
他在各个岗位都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兵的政治觉悟和人品官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的跨级提拔没有选错人,这项政策是可以推广的一个好政策。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2.《中国铁军传奇:五十四军征战实录》中国文联出版社
3.《回忆韩怀智》解放军出版社2012-09
4.《三中会全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战争片战斗里成长高清在线观看由6080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战斗里成长剧照,战斗里成长hdbd高清版,战斗里成长酷播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观看《战斗里成长》切勿长时间用眼过度,避免用眼疲劳,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6080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