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编者按:2022年1月21日,黄埔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实现“五年大变化”,黄埔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广州日报近期推出系列报道,回顾2021年黄埔不同区域的“成绩单”,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绿水绕岛而过,一条美丽的生态廊道沿河而建,河涌碧波荡漾,两岸绿植摇曳,水面不时有飞鸟掠过......长洲岛上河网密布,自然禀赋优越,如今,随着“万里碧道”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一幅生态美丽画卷展现眼前。
“以前这条河涌周边都是窄小杂乱的泥石路,经过升级改造,现在这条河涌和碧道的环境变得好舒服,很适合休闲散步。”长洲社区居民张阿姨买完菜后,正和街坊在四号涌的碧道上散步,闲话家常。在大家眼里,长洲岛最可喜的变化是交通——深井新桥拓宽,实施人车分流,道路交通优化。“现如今,隆平院士港还在我们岛上落户,以后岛上生态更宜居啦。”张阿姨笑道。
黄埔区长洲街道将“大党工委+”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依托党建联席会议,聚焦8大类15项民生发展难题,构建“1+4+x”基层党建组织体系(1个街道党工委+4个社区党组织+x个辖内各单位党组织),积极探索“大党工委+四个出新出彩”的长洲模式,奋力书写打造珠江国际慢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长洲答卷”,切实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水:碧道建设推动河涌沿线环境升级
一座岛屿的影响力、辐射力、引领力,靠的是它的综合功能实力。近年来,长洲街道以“大党工委+综合功能”为切入点,深化与辖内33个党建联席党组织的联合联动,提升共建共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科学谋划、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增强驻岛单位“向心力”,共画发展“同心圆”。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长洲街道深入推进“还绿于民、还景于民”,打造宜居人文环境。碧道,不仅是一条生态路,也是一条民生路。据悉,提升长洲岛“一涌一景”景观带被列入长洲街道党建引领“六维一体”、全面出新出彩工作清单。长洲街道以碧道建设为契机,坚持“治”“建”并举,对辖内一号涌、四号涌、新担涌以及深井涌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完善河道管护、绿化养护,从而形成了荔枝涌、黄花涌、灯光涌、紫荆涌的“一涌一景”基本格局,实现绿水常青,让岛上居民共享生态红利。
“满路黄金甲”的四号涌碧道,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过去,四号涌河道淤积严重,部分跨涌桥破旧,周边是窄小杂乱的泥石路。每逢雨季,道路更是泥泞难走,困扰居民许久。如今,四号涌碧道铺上了沥青地面,沿途田园风光优美,两排黄花风铃木延伸开去,还建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亲水台。
走在碧道上,颇有悠然自得、远离尘嚣之感。整治美化之后,爱好运动的岛民戴着耳机、身着运动装在步道上畅跑锻炼,不少年轻人踩着单车兜风,还有推着婴儿车遛娃的父母,行走在如此美丽的碧道,心情也愈加好了。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条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现在河涌沿岸的路都好走了,没有泥泞和沙石,还加装了路灯照明和休闲石凳,沿岸的绿植也多了起来,比如四号涌碧道沿路就种植了黄花风铃木,我们也很高兴,这是利好的民生工程。”长洲街道长洲社区居民耀叔告诉记者,今年黄花风铃木开得早,也开得艳,不少居民游客都前来拍照打卡。
长红:推陈出新盘活红色“软实力”
一座岛屿的吸引力、创造力、凝聚力,靠的是一方的文化综合实力。长洲岛被誉为“一岛历史典故,满目生态风情”,为充分发挥长洲岛生态优美、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洲街道以“大党工委+文化实力”为结合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整合辖内红色资源,谋划融合式“红色游”,抢抓“教育重点”、打造“特色亮点”、彰显“长洲特点”。
今年以来,长洲街道党工委高标准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携手黄埔区农文旅中心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针对不同群体、学习参观方式,推出“红色记忆”“奋斗足迹”“信仰传承”3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充分挖掘和串联长洲岛历史文化故事、文旅元素等内容,先后制作多个旅游导赏视频,与观众在“云端”对话,通过这些创新形式,让长洲岛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在“到黄埔去”——学习实践大篷车走进长洲暨黄埔区首站启动仪式上,现场140名党员“身临其境”,线上直播吸引13万人观看,推进线上线下齐发力,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长洲街道还在活动现场专设“您的心愿 我的志愿”双微行动区,充分发挥“大党工委+”机制,发动辖内驻岛单位、爱心企业的党员志愿认领群众微心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做一些事。”长洲街辖内爱心企业代表姚康日如是说。
治堵:新建深井钢便桥实施人车分流
与岛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其是否便利、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长洲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长洲街道党工委以“大党工委+营商环境”为创新点,聚焦群众关切的交通难点,不断改善道路交通环境,补齐辖内道路交通管理短板。
建于1986年的深井桥位于长洲街金洲大道南端,是长洲岛与深井岛相连的唯一交通要道,双向两车道的桥路面仅有6米宽,却承担了每年260多万游客、7所学校师生、黄埔造船厂1万多职工及岛内居民的日常出行。每逢上下班高峰时段,堵车现象尤为严重;桥面上机动车与行人抢道,安全隐患也相当突出。
在长时间的现场调研后,长洲街道党工委积极与区住建局、区交通局等部门协商、探讨拓宽深井桥、新建钢便桥这一方案的可行性,经区相关部门的支持,扩桥方案得到落实。方案敲定了,但筹备工程中,项目遭遇重重困难,主要集中在建设资金、桥梁接驳用地、路面路口调整、过江管道管线等。对此,长洲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恒澄带队上门,逐一拜访需要协调的单位,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深井钢便桥也在2020年7月24日开始施工,并于今年9月20日完成桥两端引道及桥面沥青铺设,具备日常通车能力。2021年国庆期间,长洲街道党工委迅速响应上级指示,对深井新桥路段交通标识不明、障碍路灯影响车辆通行等问题进行优化整改,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除了解决“堵”的问题,长洲街道还充分发挥“大党工委+”制度,多次携手驻岛单位、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开展城区违规停车整治、交通秩序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对乱停车导致的拥堵、占用消防通道等问题进行强力整治,获得辖内居民交口称赞。
助农:隆平院士港建设促乡村振兴
一座岛屿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取决于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近年来,长洲街道以“大党工委+现代服务”为突破点,积极助推隆平院士港、隆平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洲岛都市农业公园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培育拓展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资源,打造现代农业“黄埔军校”。
据介绍,隆平院士港选址位于长洲岛金洲大道南、四号涌两侧地块,占地面积3.45万平方米。为全力助推省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启动,长洲街道迅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省现代农业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长洲街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先后发动2500多人次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交通整治以及绿化美化等34个整治项目。
据了解,隆平院士港项目建成后,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院士科研中心、现代农业科创孵化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等,大力推动广州水稻科研、生产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黄埔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水稻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发水平。一直以来,长洲街道党工委积极履行属地职责,助推隆平院士港建设,推动绿色农业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实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长洲街道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大党工委+”为抓手,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速推进珠江国际慢岛建设、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最美“珠江后花园”。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信息时报记者:王铄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