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史付红的交响乐《声音拼图》三部曲,近日由陈昌宁执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首演。
《声音拼图》三部曲由打击乐协奏曲《聆听城市》、唢呐协奏曲《光锥内外》和三弦协奏曲《弦诗弹意》这三首协奏曲组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天、地、人”相呼应。在这三首协奏曲中,大鼓、唢呐和三弦担纲主奏乐器,担任打击乐演奏的是当代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尹飞以及由他创建的进击打击乐团。
舞台上和舞台下的剧场各个角落摆放着大鼓,敲击出现代城市的节奏,让听众感受到城市的呼吸以及城市的律动。作曲家通过想象力,描绘出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后半部分将时空转回到当下,通过不同的打击乐器模仿不同尺寸的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器物的声响,用自行车铃、牛皮纸、风铃等观众们熟悉的器物营造出的声音,带来温暖的生活气息。此外,作曲家还在作品中加入令人紧张的手机铃声,展现了现代科技下,电子通讯设备的无处不在。各种声音、节奏、音响和噪音一起震动、鸣响、喧嚣,寓意当代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交响乐《声音拼图》三部曲之二的《光锥内外》是为唢呐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对应的是“天、地、人”中的“天”,正是由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带着对于未知的好奇、探索,才成就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史付红通过光椎所产生的多重折射的绚烂视觉效果,联想到了唢呐的锥形,以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于光的感受。唢呐朝天而歌的状态,就如同屈原的《天问》,仰望星空,对一切充满好奇——在层层叠叠的光影下,从远处的地平线走来一位旅人,逐渐走近,再走向一个广袤的宇宙,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描绘出的意境一般。
青年唢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张维维,使用他个人专利的十孔唢呐,不仅能发出传统唢呐的声音,还可以更便利地演奏出半音,增加了声音维度的同时,也让音乐表现力更丰富。通过交响乐队层层叠叠、细密织体的铺陈,作品描摹出宇宙的广袤、神秘与深邃,也带来一种生命的萌动。频繁的高音、快速,甚至是高频的吹奏段落,表现出人与未知世界的对话。史付红为唢呐独奏设计的华彩部分,也是观众听得最过瘾的段落。
《弦诗弹意》是为三弦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对应“天、地、人”中的“地”。三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弦鼗”。在音乐性上,三弦与古琴之间有源渊,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民乐中的“宝藏乐器”。而《弦诗弹意》通过创作、提炼、萃取和发展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乐素材精华,表现多样的音乐风貌、风格和气质,同时也试图唤起人们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与眷恋。
作品运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手法,不断切换想象空间和音乐情绪,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画面感;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更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丹心侠骨……也如同丰子恺的漫画、汪曾祺的散文、老舍先生的小说,如多棱镜般折射出不同地域下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作品最后,史付红利用三弦音色中带有的乐观精神,引入一句骆玉笙《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旋律,这是她对未来音乐艺术的“种子们”和中国当代原创音乐发展给予的憧憬和期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