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 目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
- 角度,水平夹角60°。
- 速度,4.3万公里/小时。
- 攻击当量,90万亿吨tnt(60亿颗广岛原子弹)
- 预计杀伤,75%地球生物。
注意,这不是一次演习,更不是一次军事攻击。这是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次惊天动地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根据撞击假说,这次灾难引发了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造成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因此终结。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逐渐兴起。
小行星,一直是悬在地球生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小行星的追踪和观测,一直都在进行,2020年,就有数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2020年3月23日,由中国紫金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2020 fl2,有足球场大小,在距离地球14.4万公里处掠过地球,仅为地月距离的三分之一,威胁极大。
2020年4月29日,直径为4千米左右的小行星1998 or2,以31320千米/小时的速度掠过地球,最近时距离地球630万千米。
2013年的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中,小行星在空中解体,出现了刺眼的亮光和剧烈的爆破声,在地面形成数个陨石坑,直径从6-8米不等,造成了1000多人受伤,300栋房屋窗户破损。
曾读过一部短篇科幻小说,大致剧情是,人类为彻底解决小行星撞击带来的威胁,通过时光机器回到侏罗纪,帮助恐龙发展出文明,进而彻底解决小行星撞击给地球生命带来的威胁。
我们且不论小说剧情是否合理,但在星际空间中横冲直撞的小行星,已经对地球生命造成过致命伤害,并且这种威胁还继续存在。家喻户晓的史前巨兽——恐龙,很大可能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而走向灭亡。科学家正通过地层中残存的蛛丝马迹,逐步揭开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有一个名为希克苏鲁伯的村庄。在村庄地表之下,隐藏着一个直径约200公里的陨石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个6000万年前的撞击坑,掩埋了统治地球亿万年之久恐龙帝国覆灭的历史。
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已经和今天的样貌有了几分相似。美洲、非洲和欧洲基本已经来到了今天的位置,印度洋板块还远在南半球,隔着宽阔的海洋,和亚洲遥遥相望。青藏高原的位置,被亚热带浅海覆盖。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还需等到3000万年后。
正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富含铱元素的k-t界线黏土层,铱含量高达6ppb(part per billion,十亿分之一)。而在地壳中,铱含量仅为0.4ppb。相比之下,铱在陨石中的含量高很多,可达到470ppb。因此,科学家们推测,6600万年前,陨落于希克苏鲁伯,造成200公里撞击坑的小行星,和大灭绝事件有着重要的关系。它产生的撞击尘埃,在全球沉降后,形成了铱含量极高的黏土层。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学者,通过对希克苏鲁伯地区地下30公里区域的探测,发现了地层中的不对称结构。经过分析,科学家确定并可视化了撞击发生时的方向及角度,首次给到撞击后陨石坑的物理及化学上的变化发展。
通过计算和模拟,科学家们发现,当年小行星的来向及撞击角度,仿佛被精确计算过一般,致命程度达到了最大值。换句话说,当年的撞击,哪怕方向和角度稍有偏差,释放的有害气体会减少,对环境气候的影响也会降低。在小行星撞击假说中,撞击造成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正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以上发现,于2020年5月2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让我们借助科学家此次研究的发现,来回顾6600万年前那次致命的撞击。
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湿润,霸王龙在陆地上逡巡,沧龙在海洋中游弋,翼龙在天空中翱翔。
突然,一颗直径达17公里,重6.7万亿吨的小行星,以4.3万公里/小时的速度,从东北方向冲向地面,天崩地裂,火光冲天,空气及小行星爆破声震耳欲聋。
最终,小行星与地面成60°夹角,在希克苏鲁伯区域发生了碰撞,瞬间产生了宽200公里的陨石坑。小行星在撞击中被蒸发,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60亿倍,进而引发了大范围的海啸、火山和地震。大量的抛射物进入大气层。
在撞击时刻和之后的数千年间,粉尘、硫和二氧化碳最大限度地进入到大气层中,使得地球进入“核冬天”,气温骤降,温暖的中生代就此结束,地球上超过75%的物种灭绝。
参考文献:
1. fiery meteor that doomed the dinosaurs struck at 'deadliest possible' angle by mindy weisberger.
2. chicxulub crater. wikipedia
3. 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wikipedia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