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和岳红老师的文艺电影《应承》11月26日全国公映。
7天票房仅仅66万,真是太惨了!
毕竟冯远征老师的名气与演技在那儿放着。
2002年,冯远征老师开启霸屏模式,他和梅婷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火爆屏幕。
岳红这位演员,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她是1980年代的电影明星,因饰演《野山》的女主角走红,是张嘉译的恩师。
《应承》这部电影曾经在意大利罗马国际电影节获奖,讲述的是陕北故事。
冯远征老师饰演老农民许二瓜,一位拾荒老人,为了让村里的孤儿上大学,他进城打工,故事比较感人。
为了拍好故事,剧组费了心思,专门花50元钱买了一个流浪汉的衣服给冯远征穿上,脸和牙齿都要涂脏。影片在条件艰苦的陕北拍摄。
影片把普通人人性深处的善良与诚信展现出来,金牌编剧芦苇担任监制,贾樟柯担任艺术顾问。
可惜,电影市场不买账,上映了7天,票房仅仅66万。
大数据显示,这样的剧情故事仅有877人有观看需求。
很多中小城市都没有排片,完全被《除暴》《一秒钟》《金刚川》等大片挤占。
在电影首映前一天,冯远征老师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出《应承》的海报,当时满怀期待。
没有想到票房仅仅66万,有时,一天票房仅仅3千元。
今年疫情,让电影市场一直不景气,张艺谋匠心之作《一秒钟》被公认是他20年最好的电影,7天电影票房才过1亿元。
文艺电影在影院遇冷,这是严酷的事实,笔者分析,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影院的观众群发生改变,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体现艰苦岁月的文艺电影很难引起他们共鸣。
笔者观看《一秒钟》时,被张艺谋这部电影深深感动时,旁边就有大学生说,这个电影演个啥吗,很没有意思。
当然,笔者没有批评大学生群体的意思,也尊重每个观众的观影感受。
很多对文艺片感兴趣的观众,却不愿意走进影院,他们更习惯等待视频网站的播出。然后在家里电视上观看。
这部反映陕西故事的文艺电影《应承》票房惨败,应该引起文艺工作者的反思,毕竟电影本身具备商业盈利属性。
根据观影群体的变化,在剧情拍摄上找到院线观影主体的共鸣点,很重要。
也希望我们的影院不能只是比较单一的青少年观影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