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漂浮float》是皮克斯梦工厂最近释出的一段影片,讲述了一个天生会漂浮的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生来就不平凡,他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漂浮,没有重量。对于身边人来说,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但是特殊就意味着不正常吗?其实并不是,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影片。《漂浮float》
《漂浮float》
影片《漂浮float》是今年皮克斯梦工厂释出的影片,时长仅有7分17秒,却用了成熟完善的故事,细腻而有不失唯美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即“特殊儿童”并不应该被社会区别对待,他们不正常,但是也和正常人没有区别。
影片《漂浮float》翻译成中文名其实是《正常人》。讲述了关于特殊儿童的故事。这个孩子天生就会漂浮,像蒲公英一样,连牛顿也对他没有法子。在发现孩子与众不同后,父亲也曾把孩子关在家里。他遮盖孩子的独特让他出门,可还是很快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因为害怕旁人的眼光对孩子有影响,恼羞成怒父亲质问儿子“你为什么不是个正常孩子?”然而孩子也很委屈,父亲意识到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样只会伤害孩子。最后父亲明白,想要世界接纳孩子,必须自己先接纳孩子的独特。
故事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充满了皮克斯梦工厂的味道。结局也十分暖心,是的,你很独特,与身边人不同,但是这份不同并不会影响加热你对你的爱。而父亲曾经也走错过路,向孩子发脾气,质问你为什么不能和其他正常的小孩一样。
责怪父亲这种焦虑引发的心急。他也只是想让孩子和其他人一样,有着一样的待遇,不会被歧视,不会被针对。和其他人一样或许会变得平庸,但是平庸也意味着安全和平稳,生活稳定,虽然普通但是足够安稳。
责怪父亲这种焦虑引发的心急。他也只是想让孩子和其他人一样,有着一样的待遇,不会被歧视,不会被针对。和其他人一样或许会变得平庸,但是平庸也意味着安全和平稳,生活稳定,虽然普通但是足够安稳。
所谓的特殊儿童不该遭受区别对待
影片中能够提取出来最大的内涵,不过就是特殊儿童的区别对待问题了。比如父亲对待儿子前后观念的对比,在选择是迎合他人的眼光,强迫孩子和其他小孩一样,还是允许孩子接受自身的缺陷。这影射的其实是教育问题。
在我们身边总其实不乏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常出现有矫枉过正的问题,影片也不例外。在对待儿子会漂浮这件事情上,父亲为了让孩子和其他普通小孩一样,强行往孩子包里揣一个又一个的石头增加重量。
但是这些孩子本身有错吗?并没有。让他们只是天生就与其他人不同。身体有缺陷?自闭症?抑郁?亦或者是难以启齿,无法说明的病痛。让他们变得和其他人不同。他们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而影片也在警告我们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些对所谓特殊儿童的异样眼神和区别对待,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自卑的同时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发展更为严重之后还会自我封闭,产生厌食,轻生的想法。
b站有个纪录片,原英文名叫“born different”,讲的是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故事,中文翻译成“天赋异禀”,笔者推荐大家看一下。看完之后,你也会发现,那些身体上虽然有着缺陷的孩子,生活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同样会跑会跳,跟我们一样阅读书籍,打闹玩游戏。同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这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对待“特殊人群”应该怎么做呢?
对待“特殊人群”应该怎么做
笔者有一个多年的好朋友,她的右手因为车祸事故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写字,而在当时作为同桌的笔者,并没有用一样的眼光看待她。反而是经常帮她值日,抄写笔记,上课的时候也时时关注她的学习进度。
直到有一天她生日,她跟笔者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够不要那么关心我,我虽然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我在努力学着自己生活,你帮我,反而是害了我。这句话在当时极大程度的震撼了笔者。
笔者开始反思自己,自己对待特殊人群的做法是不是错了?是的,的确是错了,或许我们只是想好心做好事。但是我们在帮助的时候,已经把人家当成“身体缺陷”的残疾人了。这种帮助是高高在上的怜悯,不是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一般人一样,不做优先区别对待。
最后的碎碎念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中,并不缺乏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或许天生身体有缺陷,白化病,自闭症,让他们没有办法和普通人一样生活,而这种“特殊”让他们遭受了来自外界的各种异样眼神,就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不正常”。
可是换个想法看,正常与不正常真的重要吗?肤色不同,可是我们仍然作为人类生活着,种族不同,但是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并不重要,正如后来这个小男孩一样,他接受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打破歧视从自身开始。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也能够跑跑跳跳玩秋千,享受童年的快乐。而对于身边人来说,这种不同也并不是高人一等的理由。对身边人怀有善意,对待所谓的特殊儿童把他们当成一般人对待即可。
笔者相信,这也是皮克斯这一则影片想要传递给所有人的观点,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怀有怜悯之心的帮助并不能让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缓和,只有正常的对待,才是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