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春娜
阳春三月,春花烂漫。
在公园里、景区里,
时常能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
或漫步于杨柳河岸,看裙裾随风飘扬,
或站立花树下拍照,听闻鸟语花香。
他们束发盘髻、衣决飘飘,
与春天极为相配,
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汉服里的寻根之旅
□廉璟霞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服饰的记忆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
近几年,悄然兴起的汉服文化正以“时装的语言”流行开来,潮流的时钟似又穿越到了那些遥远的朝代。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秋翁遇仙记》。发黄的背景,朦胧的画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秋翁痴爱牡丹,满园的牡丹花万紫千红,蝶绕蜂飞。村中一恶少带家丁损毁了园子,秋翁痛不欲生,天庭的牡丹仙子们又施仙术让牡丹花重返枝头。
几十年过去了,仙子们脚踏祥云、凌风飞舞的身姿依旧深深印在脑海里。簪花束发,峨眉入鬓,轻启丹唇,长舒广袖,随风飘摇的丝带衔环佩玉,如闻其声。那些久远的画面烙在幼年的心上,零零碎碎散落在时光里。那大概是我对于汉服最初的、懵懂的痴迷吧。
翻开厚重的典籍,我在历史的罅隙里追寻着汉服悠远的踪迹。
自三皇五帝始,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雏形,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完善普及,后来唐、宋、元、明时日臻精美。在这几千年的时光里,祖先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是华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文化博大精深,以“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为特色,其中最常见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以绳带系结,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寓意“有规矩以成方圆”。腰系长带,象征做人要平衡中正。深衣背后的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云肩造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汉服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优雅、包容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及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的精髓。
这几年,汉服文化如春风般在民间悄然蔓延,各地的汉服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汉服、重拾汉服礼仪。在国内有很多汉服社团,他们探寻汉服的由来及其一脉相承的内涵,推广汉服,深耕传统文化。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强大的民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叩问,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国人在寻根历程中的一场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