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安娜走向灭亡
安娜的死是悲壮的!除了美丽的头颅依然完整,身体已经四分五裂,横陈在车站的一张长桌上,被一群陌生人围观。
那一幕让伏伦斯基回忆起与安娜的初见,也是在火车站,一个冰天雪地的清晨,美丽、妩媚、神秘的安娜就那么闯入眼帘,从她灵魂深处透出的对生命热情洋溢的气息几乎能融化俄罗斯的冰雪。
初见时的那种自己在追求幸福,同时也赐予别人幸福的模样,与永别时冷酷的复仇神态形成鲜明对比。
多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惜长恨人心不如水。
不得不说,离别的车站与初见的车站什么元素,很琼瑶。或者说,琼瑶奶奶借鉴过托尔斯泰大文豪的催泪因素。
吉蒂小天使
走到结尾,原著里的两条主线:
安娜和伏伦斯基线,一个香消玉殒,一个带着速死的心情奔赴战场;
吉蒂与列文线,一个沐浴在哺育新生儿的幸福中,身边被亲人环绕,一个醉心于山水田园中探索生命的真谛。
有生就有死,生命轮回更迭,从不停歇。
如天使般美好的吉蒂,她美丽温柔,对待亲友有着修女般虔诚而奉献一切的精神。对待爱人,她全心全意的爱着以及毫不怀疑的接受着被爱。幸福的原生家庭所赐予吉蒂的魔法是安娜到死都求而不得的。
书中没怎么提到过安娜的原生家庭,但大体可以猜出她没有一个那么完整幸福的童年。
安娜是被姑妈抚养长大,在对爱情一无所知的17岁,被姑妈做主嫁给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
伏伦斯基是她遇到的第一个爱人,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或许也不是对的人,干柴烈火,直至把整个生命都燃为灰烬。
在最后一段时间,安娜用实力上演了什么叫作天作地。或许每个小女生在学生时代的恋爱都与此类似,但论杀伤力,无人能及安娜!
安娜爱着伏伦斯基,也承认伏伦斯基也爱着她,不会抛弃她。可是没有安全感的她在这段没有安全感的关系中,只能用各种作来释放精神压力。
假如安娜与伏伦斯基没有遇见,伏伦斯基会接着追求吉蒂,然后按部就班地求婚。伏伦斯基把吉蒂迷得神魂颠倒时,并没有被吉蒂本人吸引,如果之后求婚了, 也多半迫于舆论压力。
可我相信吉蒂婚后会过得很幸福,她能使伏伦斯基渐渐感到家庭的幸福。因为吉蒂就是那种和谁结婚都会幸福的小天使。
但我还是会拜倒在安娜神秘、妩媚又热情的面纱下。
如果我是沃伦斯基,在安娜同意离婚后,我会替安娜去和卡列宁协商离婚事宜,极力争取对谢廖沙的抚养权。
同时对安娜解释,身为一个贵族男子对于建功立业与追求事业的兴趣。还要引导安娜去追求她感兴趣的事业,安娜的知识那么渊博,一定可以找到让自己散发光芒的事情。
电影中,安娜和建筑师讨论建筑方面的事情,以及提到安娜教她的养女物理,弹幕里一堆人疾呼:别去搞男人了,搞事业不香嘛!
有一种好妈妈叫陶丽
陶丽是安娜最后一个接触的人,也是差点可以把安娜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
这对姑嫂的感情异常的好,是可以让对方爱着自己本来面目的那种闺蜜。
但安娜和陶丽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她们都深爱着自己孩子,但陶丽会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论孩子给她添了多少麻烦,不论孩子父亲多么渣;安娜出于种种原因只爱谢廖沙,不爱她的小女儿,哪怕小女儿出自她唯一爱的男人的骨肉。
安娜会因为得不到谢廖沙的抚养权成为压死她赴死的最后一根稻草;生活带给陶丽的绝望,反而会成为为着孩子坚强活下去的理由。
陶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她帮儿子补习拉丁文,和女儿练习法语对话。
海淀的鸡娃家长们真得好好借鉴下忙得如陀螺转的家庭主妇陶丽是怎么把孩子的口语整得很明白的:
塔尼雅,你来做什么?”陶丽用法语问进来的女孩子。
“妈妈,我的铲子在哪儿啊?”
“我说法语,你也要说法语。”
女孩子想说,可是忘记法语铲子该怎么说。母亲提示了她,塔尼雅就用法语又问了一遍,铲子在哪里。
安娜赴死前,去了陶丽家,想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说给陶丽听。如果陶丽在安娜来访时没有被别的事缠身,能好好地和安娜聊一聊,是否能避免安娜的死?
我觉得能。
但也仅仅是这次。
托翁自己的原话:“我们没有人能拯救像安娜这样的人,像她那样美丽而高贵的灵魂。”
公众号:唯有故事才是永恒(id:maya1231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