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未亮,罗尔基便被妻子俄玛的抽泣唤醒,俄玛哭得那么伤心,透着一股无法挽回的绝望。生性粗犷的罗尔基只能言语安抚,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俄玛的痛苦究竟为何。
以上是影片《阿拉姜色》开篇场景。朦胧晨色,昏暗炉火,戚戚声泪,蓦然无措……这些沉重的镜头语言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而我的心也开始被人物的命运所牵动,直至完全融入到那令人感动的多舛与波折。
俄玛梦到了病逝的前夫。由于曾经答应过前夫共同去拉萨朝拜,俄玛觉得这个梦是神的指示,于是她决定以磕长头的方式完成其与前夫的共同心愿。俄玛在出发前已然知晓自己身患绝症,因此她向拉萨的进发,实际上等同于踏上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看到这里,我再次被信仰的力量所折服。占据泱泱华夏绝大多数的汉族其实是缺乏信仰的,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灵魂深处并没有为某个必须用生命去捍卫的事物留有尊位,所以难以认同信奉神明者的种种举动。便如磕长头,这个藏传佛教信徒最为至真至诚的礼佛形式,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毫无意义,但我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通过五体投地所呈现的意味——此乃身之考验、心之虔诚与魂之寄托的结合,虽一路磨难,却矢志不渝。
罗尔基终究担心妻子,他带上继子诺尔吾陪伴俄玛走上一段路途,希望在照顾俄玛的同时修复一下自己与诺尔吾的关系。然而,艰苦的磕长头加之风餐露宿,彻底摧毁了俄玛的生命防线,临终前,俄玛嘱托丈夫帮助自己完成心愿,并将背包郑重交给儿子保管。
影片进行到这里,第一主人公便由俄玛切换为罗尔基。罗尔基无意间察觉俄玛随身携带着亡夫的擦擦(用骨灰混合土制成的泥塑),嫉妒开始在他的心里滋生,甚至在寺庙张贴往生者遗照时,罗尔基将俄玛与前夫的合照一撕为二,他并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女人与别的男人一起得到超度。
这样的嫉妒,在我看来完全属于人之常情。我们不应该指责诺尔吾违背爱妻意愿,事实上,正是爱的妒火,才令罗尔基无法释怀妻子对前夫的念念不忘。同样对于继子诺尔吾,罗尔基起初只是代为照顾,并没有发自真心去关心疼爱,但当他发现那张被撕成两半的照片被诺尔吾偷偷拿回重新粘贴后,罗尔基突然明白,其实俄玛、诺尔吾与自己通过婚姻已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亲情,如今妻子走了,他便有义务带领诺尔吾延续俄玛的梦想,向着光辉璀璨的圣城继续前进。
回到俄玛倒下的原点,罗尔基开始了自己的磕长头。跨越极地,翻过雪山,罗尔基和诺尔吾终于眺望到布达拉宫,他们终将完成各自的救赎之旅和朝圣之路。
《阿拉姜色》的最后一幕是罗尔基向诺尔吾承诺,自己将会把诺尔吾亲生父母的擦擦放入大昭寺。我觉得,这是一个人品德的最高境界,这层境界,叫做成全。曾经醋海生波的罗尔基做到了,这使得俄玛与罗尔基的接力磕长头并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让彼此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阿拉姜色”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为“请您干了这杯美酒”。我想,影片《阿拉姜色》用这句藏文的音译取名颇有深意,具体是什么呢?那就如同一樽浓郁芬芳的美酒,当干了之后,一切却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