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芒针,顾名思义,是一种针体细长的针,长如麦芒。但是芒针究竟应该是多长呢?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
针灸针的长度单位是针对针体的长度而言,一般为毫米或寸。这里的寸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古寸或者是同身寸。作为一个工业产品,针灸针长度单位是英寸,即“吋”,1英寸=25.4mm,大约为2.5cm。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寸、两寸针并不是我们习惯的市寸,它只有市寸的70%左右。我国于1987年就颁布了第一版国家标准《针灸针》,即1987版,那个时候针灸针针具的规格还是公制单位和英寸制并存。在1994版就改为公制单位,即以毫米(mm)为标准。
2013年,我国出台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3部分:芒针》(gb/t21709.13—2013)。其中“针具选择”部分明确了芒针长度在100mm~200mm之间,折合成我们熟悉的“吋”,应该是4吋~8吋。这样说来,4吋以上的针就可以叫做芒针。
关于芒针的长度范围尤其是芒针的最短规格的认定,不同文献之间存在差异。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芒针疗法》一书是最早的芒针专著,书中表明芒针长度最短为5寸,即125mm;2004年杨兆刚主编的《芒针疗法》中描述“芒针是长度为75~200mm的圆形针体”,说明他主张芒针的最短长度为75mm,值得注意的是,杨兆刚是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他在本书中设定的75mm比国标中的100mm要短25mm;2021年沈卫东主编的《芒针疗法教程新编》也主张芒针最短为75mm,并提出以长度100~150mm芒针比较常见。以上说明,关于芒针最短长度的表述有75mm、100mm、125mm三种说法。
公认针具的标准来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尺寸,最短1寸6分,最长7寸。按照秦汉时期的1寸长为23.1mm计算,这些针具最短37mm,最长为161.7mm。其中与我们现在的针灸针形状最为接近的毫针、长针、大针分别长83.2mm,161.7mm,92.4mm。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毫针其实是很长的。那么现代的国家标准把芒针的长度定位在100mm及以上,与古代的大针、长针基本吻合,还是比较妥当的。100mm约等于4吋,约等于3寸。当然也有说《灵枢》中的“大针”是火针之误,后世有直接把其改为火针的。
然而,在现代针灸临床上,采用长75mm的芒针居多,原因是比较好操作,一般的透刺方法都可以用。比如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秩边透水道、神道透至阳、中脘透水分等。不同穴位的透刺在治疗不同的病症上有独特的疗效,这也是芒针透刺法一经发明就经久不衰的原因。甚至还有称为“蟒针”“巨针”“督脉透刺针”的刺法在民间流行,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上有所建树。
由此看来,芒针疗法不光是在针具的规格上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行之有效的针法也应该纳入标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