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艳阳高照,我背上摄像机、照相机开始在曼哈顿转游,借助旅游指南了解曼哈顿。公元1609年,荷兰西印度公司代表亨利·哈德逊发现了曼哈顿这块地方,十七年后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彼得花了大约现值 二十四美元向美国印第安人买下曼哈顿岛。此后的1633年曼哈顿岛上建造了第一个教堂,二十年后曼哈顿成为荷兰新尼德兰省省府,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据说当时新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只有八百人。之后大英帝国宣称哈得逊河流域(hudson river)是英国的土地,到了1664年约克公爵派遣了一队人马把这块地以不流血的方式从荷兰人手中夺了来,并于1686年4月27日改名纽约并建市。后来纽约市曾为美国国都,1789年首任总统华盛顿曾在纽约市宣誓就职。需要说明的是曼哈顿还有着别的城市不同之处,这里的街道大抵以数字来命名,南北走向称avenue(大道),东西走向称street(街),街又以第五大道为分界点再分东街、西街。而且在曼哈顿某些区域又分为特定民族聚集区:如中国城、小意大利区、哈林区(黑人及西班牙裔人)都在曼哈顿岛上。值得提到的是曼哈顿岛才是纽约的市中心,纽约的主要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公司均分布于这里。而且,曼哈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这里是世界金融中心,所以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很多。仅曼哈顿下城一条长一点五四公里,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而曼哈顿中城是曼哈顿的商业中心地段,蜚声全球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坐落在这里。
边走边看,好不热闹。哈,真有意思,原来美国也有算命看相的,也有地摊小贩,也有街头小吃。人类呀,无论住在这头还是那头的,都是一样的穿衣、睡觉、吃饭、聊天。于是,我在朋友的帮助下,随便访问了几位纽约人。 miss琼是一位高中生,她说,她想知道中国,可她又不太了解中国,只知道中国在太平洋的对岸,是个比美国大、而且古老的国家。
“你的学校有世界历史和地理的课程吗?”我问琼。
“也学,但是关于中国的太少了。”琼说。
“你想去中国看看吗?”我问。
“在纽约就能看到中国。”琼说。我有些吃惊,怎么纽约能看到中国呢?琼说纽约有唐人街,就是中国城。“纽约的唐人街是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虽然唐人街上住着中国人,但他们中间很多人并不像太平洋对岸现在的中国人,因为这里的中国人有的是上几辈就来了美国,他们还有一种中国清朝时候的味道。”我说。
“中国有美国城吗?”琼问。
“中国没有美国城,但是有美国大使馆、领事馆,还有美国大公司在中国的办事处。”我说。总之,琼的回答和提问都让我觉得奇奇怪怪。
麦克先生说他是个医生,今年四十岁,我问他想去中国吗?麦克先生说,他有个心愿就是想去中国观光,看九寨沟。“听朋友介绍说九寨沟的水非常漂亮”。
“如果你当这个国家的一国之君,你会怎么办?”我询问麦克先生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美国在这边,中国在那边,应该建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桥。就像这样的(指赫德森河上的那座大桥)关系就牢靠了,像一家人一样,你过来我过去,我希望能这样。” 麦克先生挺了挺腰杆对我说。
迎面过来一位正在河边跑步的黑人。“先生,对不起打扰一下。”我用英语对跑步的黑人说。
“欢迎来美国。”跑步的黑人喘着粗气向我问好。当跑步的黑人听说我是从中国走到纽约,非常吃惊:“徒步?真遗憾,早知道你在美国徒步那就好了,我可以陪你走,你还要在美国走吗?”
“no,我必须离开美国去欧洲了。”我说。这里我要特别交代一下,在我离开华盛顿的那天,我国大使馆新闻处宁参赞来电话说,白宫来电话说,因克林顿总统不在华盛顿,需要我等十多天。而我计划行程必须在2000年的第一天到达法国巴黎,在那里迎接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