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 | 纪晨
3月30日,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与钢琴演奏家张佳林在厦门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爱乐厅为观众带来舒伯特《冬之旅》中文版音乐会。他们希望通过中文版的诠释让更多观众了解这套声乐作品,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走进艺术歌曲的世界。
与《冬之旅》的十年之缘
彭康亮是录制、公开演唱《冬之旅》次数最多的中国歌唱家,也是少有的使用德语、中文两种语言演唱《冬之旅》全集的歌唱家。他与《冬之旅》的缘分始于2014年,“当时我已经发行了多张德语、法语以及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专辑,在为下一张专辑寻找适合的曲目,然后想到了舒伯特的《冬之旅》。”在打磨作品阶段,他查询了很多有关这部作品的资料,其中就有邓映易于上世纪50年代译配的中文版《冬之旅》。一日,彭康亮在家中无意识地用中文歌词唱了《冬之旅》中的《泪洪》,正在厨房做饭的太太听闻后兴奋地表示,喜欢他刚才的演唱,“用中文唱,我就明白你在唱什么了。”看到夫人兴奋的样子,彭康亮得到启发,又尝试了几首,觉得中文歌词适配度很高。之后他根据现代的用语习惯,将歌词进行了微调,“我觉得用中文演唱《冬之旅》是可行的。”
彭康亮决定先录制《冬之旅》中文版,“相比原本的德文版,中文版便于观众理解,更利于传播。”2014年,彭康亮与张佳林合作录制《冬之旅》中文版唱片,于当年年底发行。唱片发行前,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冬之旅》中文版音乐会,得到了业内的好评和认可。2020年夏天,他们录制了《冬之旅》德文版。原计划将二者合制为《冬之旅》双语版,但不同的录音棚和录音师导致两个版本差异较大,两个人最终重新录制了《冬之旅》中文版,于2021年由国家大剧院自主唱片品牌ncpa classics发行《冬之旅》中德双语版。
《冬之旅》厦门首演
“去年,我在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创排的《弄臣》中文版中饰演‘杀手’。”彭康亮介绍,“在与郑老师聊天时我提到了《冬之旅》中文版,她非常支持,于是有了这次厦门的演出。”
3月30日的音乐会时长八十分钟,无中场休息。在张佳林的配合下,彭康亮演唱了《冬之旅》的24首曲目。现场观众非常安静,曲目间无人鼓掌,大家沉浸在萧索悲情的氛围中,跟随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旅人,走过一程又一程,如同亲历不同岁月的生命场景,最终领略“只有归途、没有来路”的人生哲学。
音乐会结束后专门举办了演后谈活动,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乐谱文献负责人、歌剧导播李俊担任主持,郑小瑛、彭康亮、张佳林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很多观众表示,通过中文歌词更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也体会到了音乐对心灵的触动。
中文版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门
在音乐会彩排时,彭康亮与张佳林发现现场有屏幕实时显示歌词。张佳林认为,中文版演出不需要显示歌词,“中文版就是为了解决观众听不懂德文歌词的问题。如果依然需要提供中文歌词,为什么不直接演出德文版呢?”之后双方进行了沟通,最终屏幕还是被保留下来。因为当天观众除了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音乐“小白”和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培养起来的中文歌剧爱好者。这些业余爱好者对艺术歌曲了解不多,主办方希望通过屏幕上的歌词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作品。
中文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冬之旅》中文版的深度参与者,张佳林表示,自己对此也有过疑惑。但通过《冬之旅》德文版和中文版的演出,他对中文版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去年底,《冬之旅》专场音乐会在第十四届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上举行,彭康亮与张佳林选择演出德文版。当天,台下很多学生带着乐谱来听音乐会。还有一些观众是学院里从事行政工作、没有音乐学习背景的老师,他们在音乐会后诚恳地表示:“音乐很美,但需要一边上网查歌词大意一边欣赏音乐会。很遗憾没办法同步进入音乐情境中。”这让张佳林意识到,如果连这些老师欣赏德语版都有一定困难,普通观众更没办法坐在音乐厅里听完一个多小时的德文版演出,“德语版只能演给业内人士或者对艺术歌曲很喜欢的内行听,但这部分人是少数群体。”而他和彭康亮都有一个共同心愿:让更多没有听过这套作品的观众有机会听到它。他们觉得这更有意义。
张佳林表示:“我自己作为合作者和旁听者,中文版给我内心带来的触动更大。母语的力量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感性的。我相信,哪怕是懂德语的中国人,在初听德语版时,内心的触动也远不及直接听中文。”张佳林曾经送给彭康亮一张《冬之旅》日语版唱片。彭康亮在日本工作多年,日语很好。他在听后表示,虽然理解日文歌词,但依然觉得日文版不如中文版让他感动。“感动的关键不在于中文,而是母语。”张佳林认为,“普通观众可以通过欣赏中文版对作品有初步了解,有机会再欣赏德文版。”如果观众在中文版音乐会结束后,愿意去听舒伯特更多作品,就达到了他们举办中文版音乐会的目的了。彭康亮也表示,“希望《冬之旅》中文版可以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神圣的艺术歌曲殿堂,领略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拉近与世界声乐艺术的距离。”
“洋曲中唱”有先决条件
彭康亮认为,《冬之旅》中文版存在的前提是邓映易的译配非常好。“邓老师本身就是歌唱家,她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又懂得音乐。她在译配时考虑到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使歌词与音乐的契合度极高。”
张佳林分析,那些带有民谣风格的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鳟鱼》《野玫瑰》《摇篮曲》、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爱你》等虽然是艺术歌曲,但以优美的旋律为核心,歌词内容与风格也与民间歌曲相似,只要歌词译配得当,用其他语种演唱不会显得太别扭。“包括《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旋律通俗、上口,这类艺术歌曲如果有译配得很好的歌词,是可以用其他语言演唱的。”但高度语言化的艺术歌曲就不适合配上其他语言演唱。如舒曼、沃尔夫、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他们的作品创作基点都是从语言出发的。”
彭康亮在日本工作多年,回国后逐渐意识到中国歌唱家唱好本国语言歌曲的重要性。“服务中国观众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他在教学中一直向学生强调不能忽视中文作品的演唱。但他也留意到目前人们演出的中文艺术歌曲仍是上世纪初黄自、萧友梅、青主等作曲家的作品,少有新作品。彭康亮希望能有更多作曲家和作曲学子写中文艺术歌曲,“很多美声歌唱家、学生在为音乐会挑选中文曲目时很犯愁,我们非常渴望有更多与时代契合、符合当下中国精神的中文艺术歌曲可以演唱。”彭康亮企盼未来中文也能成为美声的通用语言之一,同意大利歌曲、德奥歌曲、法语歌曲、俄语歌曲一样通行于世界声乐舞台。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