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红岛地域古属不其县,后隶属即墨县。有关红岛这个地方,传说不少,然而古文献资料并不多,相关的历史记载多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
听到的红岛有五个名字,秦有荫岛,汉有桃花岛,后有阴岛,1967年1月更名为红岛。因形如莲花,自古又有“莲花岛”之称。
红岛是胶州湾内的第一大岛,清朝时期,这里还与陆地相分离,独立陆地逍遥于海洋之中,时过境迁,1913年红岛北部填海筑堤,扩大盐田,岛屿逐渐与陆路连接,成为一个半岛。
据说,“荫岛”之名源于秦始皇东巡。秦始皇途径胶州湾,听闻少海(胶州湾古称)中央有一座莲花岛,远望“绿荫葱葱,荫凉歇息之佳地”,于是赐名“荫岛”。
还有汉武帝的桃花岛之说。汉武帝把东方日出之地的不其城视为秘境,有一年四月,汉武帝登临女姑山,远望西北处碧海中有一座岛屿,岛上绿树成荫,桃花盛开,随吟诗:一衣带水连双山,绿树成荫桃花艳。神仙乐居此宝地,不知仙间是人间。”汉武帝所见到的海岛,就是红岛,从此,也就有了桃花岛的名字。
不知何时,荫岛、桃花岛改名了阴岛,至于原因不甚清楚。有人说是为了书写方便,把“荫”写成“阴”,笔画多的字很多,仅仅为了少写个草字头就改地名,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另有说法是该岛经常云雾笼罩,天阴地暗,故而得名。
还有人说,阴岛的得名是因该岛位于胶州湾北部,水之南为阴,故而得名。
不管怎么说,个人以为,提到“阴”字,一种冷嗖嗖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名字起的让人不舒服。
1966年8月前后阴岛所在地的阴岛公社更名为红岛公社。
1967年1月,阴岛正式更名红岛,这个喜庆而热烈的名字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一直沿用至今。
明朝末年,红岛曾有“草场银海”,当时阴岛居民建土城、炮台以防匪,称“草场”,附近为银色盐田。后来,草场变为盐田,沧海桑田,如今已经难觅踪迹。
红岛曾一度以盐业闻名,旧时阴岛生产的食盐足够整个青岛地域的人食用。
1898年3月,清政府在德国的武力胁迫下,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红岛恰位于“租界”内。根据《胶澳发展备忘录》的记录,当时德国统治者曾设立有警察局、开发阴岛的盐田等。
上世纪20年代起,就有客轮由市区小港码头至阴岛东大洋每天往返。“看乡间风物、访齐国的渔盐之利”,著名作家吴伯萧曾去该岛游览,1935年写过一篇散文《阴岛的渔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