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雨墨
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
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
——凯瑟琳
《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距今已经173年了,作者是艾米莉?勃郎特,诗人、小说家,年仅三十岁便香消玉殒。这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在她生前,这本书并不为社会所接受,甚至她的姐姐——《简?爱》的作者夏洛蒂也无法理解她的思想。
在艾米莉去世后,这部作品才逐渐被文坛认可。1948年,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呼啸山庄》选为“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之一。
艾米莉是小说家,更是一位诗人,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说,“她的心灵中的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她小说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莎翁式的戏剧台词感,又有着诗歌的浪漫质感。
高中时读过《呼啸山庄》,并不能完全看懂,只能感受到书里的诡异、鬼魂和疯狂,旷野间凯瑟琳孤魂的哭泣,久久不曾消散;近几日,又重新读来,那些诡异的东西,只是一个表达方式,作者对爱情、背叛、报复、人性复苏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描写,更惊叹于那些塑造的人物,冲撞的情绪,暴力的着墨,在纷繁复杂和压抑混乱中总想找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里呢?
故事强烈纷呈,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好看的故事,又怎会闪耀于19世纪的文坛?
一个古老的故事,一颗现代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的在脑海里重现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我一次一次地去感受作者艾米莉所处的时代,我听到他们都在跟我说:
时代的洪流里,命运的困苦里,与时代搏斗,与命运抗争,跟随自己的爱,才能打开幸福之门。
掩卷合书,仿佛有一股激流,将自己拽入其中,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家族,一条荆棘的道路,一片荒芜诡异、鲜有快乐的旷野。没有曲折的情节,所有的爱与恨,欢喜与厌恶,感恩与复仇,都是那么地极端、坦白、赤裸甚至野蛮。
书的开头,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特阴森的诡异世界,那个恶毒的小精灵、快乐的小野人凯瑟琳,在这片她生前念念不忘的旷野中,游荡流浪了二十年,始终灵魂不灭,不肯安息。
她遭遇了怎样的悲惨,才如此执着地不肯离去?
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在儿时,为了逃脱冷漠欺压,在旷野中肆意地奔跑,彼此取暖、相惜、相爱。凯瑟琳激情四射,“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地在我心里”,希刺克厉夫怒喊:“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
可是,凯瑟琳认为“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她留恋埃德加的柔情与财富,又止不住对希刺克厉夫的热爱,还妄想通过埃德加来提高希刺克厉夫的地位,她的贪婪、愚蠢与可笑,让她背叛了自己,背叛了爱情,也辱没了希刺克厉夫那颗脆弱、敏感而又深爱她的心。
她爱,可她背叛了爱;她恨,她又该恨谁呢?
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牺牲爱情来获得的,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岩石啊,不可动摇。在当时社会等级分明的制度下,凯瑟琳有自己的局限性,她跳不出阶层的桎梏,在愚昧中挣扎,她心中的爱与恨,如同两团火,疯狂交织,熊熊燃烧,注定要将自己烧为灰烬。
凯瑟琳烧毁了自己,也拧开了希刺克厉夫仇恨的阀门。他愤怒地指责她:
“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
罗兰说: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希刺克厉夫就是这样一个失去了爱的火焰,一生沉浸在黑夜里的可怜人。用一个成年人世俗的眼光来看,觉得他不够圆滑,如此一生都生活在仇恨里,何等地愚蠢!
可细想情窦初开时的少年们,爱的另一面不就是恨吗?哪里有什么中间地带?
书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都远离人群闹市,书中的两点一线就是整个世界。希刺克厉夫那颗纯粹的心也未曾收到侵染,非黑即白,非爱即恨,活得纯粹却也极端。
爱与背叛,死亡与仇恨,互为因果,让希刺克厉夫一生都在极端的心念里绕圈圈,始终找不到可以打开的一扇门。
书中凯瑟琳在世时,他们这一代人的爱恨纠葛的描写,仅占了该书一半的篇幅;另一半篇幅用了大量笔墨书写希刺克利夫的复仇,以及在这个过程里第二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成长。
希刺克厉夫的一生只得到过老恩萧和凯瑟琳的爱,随着老恩萧的去世,凯瑟琳的背叛与离世,他再次变得一无所爱。
随即,他的心也被仇恨填满,不仅是因为那些践踏他的人,更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已毫无眷恋。他在报复的同时,也折磨着自己,一生不得解脱。
他先占据了呼啸山庄,教化哈里顿成为一个粗野之人,又通过虐待自己的儿子,欺骗小凯瑟琳的情感,进而占有了画眉田庄。
书的最后,是希刺克厉夫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眼眸里,看到了自己和凯瑟琳的影子,感受到了爱的延续,他那报复的魔爪再也挥动不起来了。
《呼啸山庄》全书都充斥着压抑悲愤的情感,唯有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是全书的一抹亮色。
小凯瑟琳,远比她母亲更勇敢,她知道呼啸山庄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可是她爱,为了她的爱,勇敢地踏进那片黑暗。她经历了折磨、虐待与新婚丈夫的死亡,可她奋勇燃烧着,如同那黑暗世界的一颗小火苗,也将哈里顿点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力量。
哈里顿,自小生活在男主的魔爪之下,最受委屈的人是他,在希刺克厉夫去世之时,唯一真正十分难受的人也是他。他的慷慨、宽容与顽强,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希刺克厉夫,人性的骤然复苏,仇恨的猛然落地,旋即而来的轻松瞬间吞没了他,成为他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时候,我很想看到一个苏醒温暖的希刺克厉夫,但他好像已经是仇恨的化身,仇恨消失了,他也消失了……
他,在完成了与命运和解的那一刻,终于终结了凯瑟琳孤魂野鬼流浪的二十年;她,也终于等到了他,与他遨游在这片属于他们的旷野中。
电影《阿甘正传》里的泰勒,在战争中失去双腿,成为残疾人,一度沉沦抑郁,可他最终与生活,与自己打达成了和解,从颓废中走出,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在我们的人生里,你可有未达成和解的人、事或者愿望?
如果有,抓紧时间去实现吧!早一点达成这些和解,就可以早一点享受生活的美好!
不要像希刺克厉夫一样,在年老之时,才找到这种圆满,一切都来得太晚了。但我想没有了凯瑟琳的世界,他也并不愿意醒来,一个装睡的人,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他叫醒。
爱与仇恨,复苏与归宿,彼此圆满,让希刺克厉夫终其一生终于找到了那扇门,那扇幸福希望之门,在另一个世界……
要读懂《呼啸山庄》,我们必须要先知道,作者艾米莉是在偏僻的约克郡旷野中度过一生的。她们的住宅位于城镇和旷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在旷野中散步,深受资本主义和旷野气氛的双重感染,这也为《呼啸山庄》这本书的诞生孕育了条件。
艾米莉笔下的这段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旷野之恋,不同于一般重在情节的爱情小说,书中对爱情细节的描写,惜墨如金,但简短激烈,震撼人心。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简短激烈的方式描写全书精髓的,既冒险又大胆,但她却抓住了读者的心,牢牢地占据着你心里的那个位置,不可动摇。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冒险的手法?
这跟艾米莉本人的性格、经历和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分割的,并非作者有意为之,正是这种本源的表达,才让这本书成为一首绝唱。
艾米莉的性格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她所在的家庭,收入很少,生活拮据,勃朗特三姐妹不得不外出教书来补贴家用,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困苦,她一次次地挣扎在那些痛苦的思想和绝望的情绪中。甚至在她去世的当天,也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的事。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劳资矛盾尖锐激烈,失业工人日益贫困,大量童工惨遭折磨,艾米莉就生活于这样一个斗争的时代,她不太懂却又十分关心政治,同情当时手工业工人的反抗和斗争。
这些方面也都体现在了《呼啸山庄》这本书里,整本书的风格低沉抑郁,人物情感表达却炙热奔放,又隐喻着对社会阶层矛盾的揭露。
《英国小说论》的作者阿诺特?凯特尔说:
“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他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消失了。”
简言之,希刺克厉夫本是一名被剥削者,遭受凯瑟琳的背叛之后,他外出发迹,归来后成为一名剥削者,继续对他人进行剥削统治,在临死前,人性才得以复苏。
据考证,艾米莉本人一生不曾恋爱结婚,大概正因为此,艾米莉眼里的爱情并不是男男女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她把爱情作为一个巨大的笼盖四野的隐喻,暗藏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作者借助这爱恨纠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劳资矛盾和残酷剥削的不满与反抗。
一个人的幸福,首先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再优秀的人也感受不到岁月静好;其次,是个人的努力,再好的和平盛世,看不清自己的心,不知道想要什么,也不去努力争取,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1) 跳出你的阶层桎梏。
阶层这个词听起来很残酷,但也很现实。寒门出贵子,很难,但并不代表不可实现。《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北大才女刘媛媛的演讲:
“寒门也是能出贵子的,只是需要努力而已。努力奋斗这个四个字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他每天都在抱怨贫富差距,每天都在问凭什么,不要再问凭什么了,我们凭的只有自己。”
是的,凭的只有,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跳出这个桎梏之后,不能像希刺克厉夫那样,又反过来嘲讽我们原来的圈子,如有可能,尽可能去帮助他们,尤其是我们至亲的人,这种帮助未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觉醒和感悟,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一本古书里的爱情故事,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拒绝物质金钱诱惑,忠诚于自己的内心,爱自己所爱,才能避免悲剧,收获幸福。
“嫁豪门,开豪车,住豪宅”是很多物质女孩的雄心壮志。这些愿望本没有错,关键在于怎么去获取。我对《北京爱情故事》里杨紫曦这个角色记忆犹新,她遗失了自己的灵魂,飞蛾扑火般追逐着物质财富,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穷小伙吴狄,被富二代玩弄,失去尊严和健康的身体,试问,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吗?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个凯瑟琳,也有很多个杨紫曦,凯瑟琳的那个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女人挣钱艰难,出路很少;可现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一双手,肯吃苦,肯动脑,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努力奋斗,哪怕贫穷也要充满斗志,总有一天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爱情的起落,人性的永恒,又何尝不是我们普通人的一生?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虽然已经没有书中那样严苛的障碍,但爱情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灿烂的一瞬,温暖的人性始终是我们一生中永恒的追求。
从古至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直活在爱情的热烈里,生活终究会归于平淡。爱时无悔于爱,平淡时无愧于人性,打破阶层桎梏,跟随吾心,不背叛,不仇恨,懂原谅,真挚地过一生,向阳而生,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