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读完《伏击》,书里几个人物的身影,挥之不去。故事虽已画上句号,我却隐约有股剪不断的情绪。我问自己,换作是我,我是易水寒,是蔺紫雨,是蓝旗......会怎么做?每读一本好书,无不是精神的成长史。
《伏击》的故事结构并不复杂,国、共两党的主要人物,彼此交叉,又各自独立,在战争的背景下,个体的发展脉络,与国家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们的所作所为,从所处立场来看,无对错之分。至于选择的成因,皆是听从内心召唤,由衷地做出决定,立誓此生无悔。掩卷而思,我的体会是:选择关乎命运,战争考验人性。
01、选择
一念之间,走一条怎样的路,从做出选择开始。易水寒,原名易晓岚,蔺紫雨的表弟,是蔺家账房先生的孩子,后来在国民党的“青干班”,是特务组织成员。教官陈达搞了个“借尸还魂”计划,决计让易水寒借红军干部凌云峰的尸体“还魂”,潜入红军执行任务。
起初,易水寒畏缩不前,茶饭不思。他平日滴酒不沾,不吃鸡爪,并非胆大之人。陈达教官却认定他有潜力,只是未被挖掘。在蔺紫雨的鼓动下,易水寒接下任务,从此以凌云峰的身份存在于世。
红军队伍不乏精明者,易水寒的自证之路,注定艰辛异常。他几度想将真相和盘托出,又因各种原因打消念头。如果此前他的身份一直被红军怀疑,那么直到枪口掉转,将原本击毙文中戈的打算作罢,这才收买到人心。
那一瞬间,潜意识里易水寒未曾发现某个转变,他的一半已成为凌云峰。是环境使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由外自内,脱胎换骨的变化。
易水寒隐去自己,以凌云峰的身份示人,这一过程是变被动为主动。从被迫接受任务,努力扮演好新角色,到主动采取行动,逐渐淡忘真身份,由此获得成长。
他在与凌云峰融合的同时,后者也在适应另一个身份。尽管凌云峰实战经验丰富,相比易水寒,他更为成熟,但替代楚大楚,如一张白纸般重新开始,也是对他的挑战,是成熟基础上的成长。两人相遇时,一句“好样的,兄弟”,是对彼此的认可和认同。
战时无平坦道路可走,艰难险途中,总有更艰难。易水寒和凌云峰选择最险的路,从浅处看,实现了自我价值。往深处想,是为国家的安定。当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相冲突时,每个人各自的选择,将决定自我命运。而将个体选择叠加后的集体选择,则决定国家的命运。
02、人性
战争关乎生死,生死关头考验人性。陈达教官立功心切,为达目的,他可以舍弃曾同舟共济的战斗伙伴,可以不顾八路军的安危,亲自制造混乱,置对方于险境,甚至可以视自己的生命为草芥,只要能达到目的,便没有什么不可牺牲。
他自私又贪婪,明明整颗心已被欲望占满,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却美其名曰国家至上。在得知蔺紫雨被捕后,陈达虽有担忧,但第一关心的是,“那几个汉奸是不是蔺紫雨她们亲手杀的,八路军有没有插一杠子贪天之功”。听完白迁的汇报,这才彻底放了心。
令人讽刺的是,八路军何时想过功劳归谁,都是中国人,本该一致对外。陈达格局太小,心胸狭隘,和蓝旗相比,像不懂事的孩童。蓝旗冒死救胡琴,负伤后胡琴精心护理,国共间的隔阂被抹平,一道鸿沟,因两人友善的互助关系而填满。
若换作陈达,危险时分,断不会向共军施以援手。为争头功,不择手段是他的本性。论仁慈,他不如蓝旗。论坚定,他不如蔺紫雨。蔺紫雨受尽折磨,酷刑不能教她屈服。死亡逼近,她誓死保护陈达。而陈达,早已将她作为牺牲品。
考验虽类似,个人做法不同。有人为一己,有人为大家。无事时,言行不具参考价值。一旦事出,品性高低,当即立下。人性深处,都埋藏有一颗利己的种子。若培育,它便生根发芽,可能会生出恶之花,也可能相安无事。
我敬佩那些说服自己,从私利中醒来,心知这颗种子尚在,却不为所动,久而久之,这片心田已干涸,而它旁边,另一颗利他之种被种下,每行一次善,人性便累积一分厚度,逐渐胸怀似碧海般深远,似青山般宽厚。
03、和平
战争终将结束,和平之光照耀人间。小说写到几个精彩的战争场面,我印象最深的是麻雀岭一战。“夜空被撕裂了,弹道飞舞如流萤,沉睡的山谷喧嚣起来,好像戏台上鼓乐齐鸣”。这场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上午十点多,奇迹般地坚持了两天。
尽管一场成功的战役,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可避免的是,它以流血和牺牲为代价。而沾染血泪的艺术,悲壮和苍凉是底色。因此艺术化战争,是对罪恶的逃避或原谅。
如果敌对双方无一妥协,和平注定是海市蜃楼,美好愿景势必会破灭。国共两军从起初僵持不下,到共军先妥协,国军赢得面子了吗?并没有,实则妥协者,反而是胜者,胜在民族大义为先。
之所以国军精英,最后会心甘情愿选择共军,是被共军的言行感化。共军讲团结,弃分裂,有胆有识,宁愿马革裹尸,绝不做逃兵。但凡真心悔过,共军既往不咎,只要一心为善为诚便可。
基于此,即便得知易水寒的真实身份,文中戈等人仍选择接纳。共军善于用人,懂得容人,才华横溢者,英勇无畏者愈聚愈多,方可各司其职,战时不留死角。若想招来凤凰,首先要是棵茂盛巨树。再反观国军,人才凋敝,嫉妒心旺盛,只顾蝇头小利,缺乏人性的温度。
共军主张和平,国共合作,一致对敌,内斗只会加剧破碎,关键时刻不分国共,保国要紧。而保国,正是每个国人的希望。同人民想到一处,势必赢得民心。任何时刻,和平都至关重要,拥护和平,国内也好,国际也罢,始终是中国的主张。
小说结尾,战争结束,作者写道:“如今,以苍山南麓的隐贤村为中心,我们这些人的灵魂经常聚集在一起,当然,我们不打麻将,也不跳广场舞,我们在一起就做一件事情,数星星,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永远也数不清。”
这是一个忧伤又温情的尾声,死去的人再也无法欣赏星辰,活下来的人望着星空思念。而这一切,生的幸运与死的哀伤,仅是属于少数人的记忆。随着和平永驻,一代代人共享安宁,假如我们在凝视繁星时,除了感叹夜空璀璨,也能感恩前辈浴血奋战的精神,大约这星辰也会变得不同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