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能静居日记》是清朝人赵烈文的作品。赵烈文(1832-1893)字惠父、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常熟人,曾是曾国藩手下重要幕僚。在《能静居日记》里,赵烈文记录了他和曾国藩的一次谈话。在这次谈话,他对准确预见大清朝不出50年便会灭亡,而曾国藩的反应是“吾日夜望死,忧见社稷之陨”。
1867年7月21日(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的晚上,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和赵烈文聊天,期间忧心忡忡地对赵说:“我听从京城来的人汇报说,京都治安非常差,经常发生抢劫案件,并且满大街都是乞丐。哎,民穷财尽,我担心会有异变。你可有什么对策?”
赵烈文也不避讳,很直爽地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将会分崩离析。但是目前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依我推测,大清的祸患一定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天下无主,人自为政,割据分裂。我认为大清朝撑不了五十年。”
曾国藩虽然深谙治乱兴衰之理,但作为大清朝最能干的大臣,他并不相信赵烈文的话。
他说:“然则当南迁乎?”
曾国藩对清朝当时的现状了如指掌,他并不盲目乐观。只是他不相信清王朝真会走到赵烈文所说的那一步。他根据历史经验,提出清朝可以转移政权,实现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
对于曾国藩的意见,赵烈文明确否定,他说:“大清朝绝不会像东晋南宋那样实现偏安。到时候一定会是彻底灭亡”。
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话说到这份上,曾国藩无言反驳。沉默了一会儿,他才深深感叹说:“吾日夜望死,忧见社稷之陨。”意思是我希望早一点死去,不想看到国家灭亡的那一天。
一年后,曾国藩前往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在北京住了几个月。不但见到了大清的最高领导人和以前不曾谋面的一干大臣,也见到了整个北京当时的真实面貌。
1869年7月7日(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在保定总督官邸又与赵烈文长谈了一次。这一次,曾国藩彻底绝望了。他对赵烈文说:“大清的整个吏治风俗颓坏已极。两宫(慈禧、慈安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帝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奕),文(文祥)、宝(宝鋆)数人,权过人主。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伯川(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宝鋆)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亘峰(倭人),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优耳。”这次谈话是曾国藩对赵烈文“抽心一烂”“大清撑不过50年”预言的首肯和回应,经过观察和思考,连中兴之臣曾国藩也对大清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绝望,可见大清已经走到尽头。
对于曾国藩和赵烈文来说,天下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明知道自己的皇朝就要灭亡,却无法挽救,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快点儿死,这一结局不要让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
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清王朝于1911年抽心一烂,土崩瓦解,距1867年赵烈文和曾国藩的谈话四十四年。而且,接踵而来的也是赵所预言的长期“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即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幸运的是,曾国藩于1872去世,赵烈文于1894去世,都没在生前看到他们为之效力的大清帝国覆亡。对他们来说,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